第19章物品问道

一旁的父亲一贯少言寡语,今日却开了口:“着急什么?一会儿见了面就知道了。”

文莉走到胡同口时,正好看见何玉柱骑着自行车远远而来,车筐里放了不少的东西。

“文莉!”

何玉柱喊道,迅速蹬了几下踏板,在她面前停下,“等久了吗?”

“没有,刚出来就看见你了。

怎么还带这么多东西?”

文莉看着车上的物品问道。

“哪有登门不做点表示的?”

何玉柱笑道,“走吧,让我先认认你们家门。”

文家住的是一个小巧而精美的院子,虽然只有一进,但经过垂花门便进入了他们三间房的大宅。

虽然空间不大,显得紧凑些,但从院中看去,显然文家的生活条件相当不错。

站在正房门口,文父、文母带着大姐文秀和二姐文慧迎了出来。

“是何玉柱吧?”

“伯父、伯母、大姐、二姐!”

何玉柱满脸笑容地上前,双手拎满了礼物。

“你们好,今天的到访有些唐突了。”

四人上下打量着这位未来的女婿,只见他不仅长相顺眼,而且衣着得体,完全没有一般人想象中厨房工作人员的样子。

“哪里的话,请进请进,家里坐吧!”

文父终于开口了,毕竟身为一家之主,他对未来的女婿也格外关注。

“好嘞!”

何玉柱一边说着一边把礼物往前推,“这些玩意儿放在哪儿呢,伯母?”

“带这么多干啥呀?”

文母有些惊讶。

“初登贵府总不能空着手吧?以后要是成了自家人,我就专门来蹭饭啦。”

何玉柱笑着答道。

“文秀、文慧,来接下这些东西吧。”

文母立刻吩咐道,而文莉则紧紧跟在何玉柱身后,替他接下了脱下的外套。

这动作虽小,但对文家人来说却不啻于一个震撼的信号:两人仅相处两周就如此默契,何玉柱的节奏把控和影响显然是有效的。

他随后拿出香烟递给文父。

“您抽烟吗,伯父?”

“不抽!”

文父婉拒了这个习惯。

“成,那我待会儿再去外头抽。”

他收起了香烟,态度温和而真诚。

文母环视了一圈说道:“何玉柱啊,看起来你和我们文莉关系挺好的嘛,这几天她一回家就跟我们说起你!”

“伯母,这是她觉得新鲜,我这样的人以前她确实没遇见过。”

何玉柱谦虚回应。

此时,文莉悄悄躲到了文秀的背后,脸颊微红。

“这也对,像你这样的确少见。”

文母若有所思地说。

“但是,我们还是有点担心,怕你们俩将来生活中缺少共同的话题。”

文母叹气道,“文莉从小就很出众,在师范学校又特别喜欢 ** 文学。”

何玉柱听到这里立刻说道:“一提到 ** 文学我就生气。

文莉在师范遇到的那个钟老师?”

“你怎么说呢,作为师范的老师,应该承担重要的职责。

明明是个培养教师的地方,为什么老跟学生谈论那些 ** 小说呢?”

他接着抱怨。

“况且文莉还主修数学呢。”

何玉柱加了一句。

文莉不悦地回击道:“柱子,你不准那样说钟老师。”

“你看!”

何玉柱转向文父,“伯父,您也是教书的。

数学是科学的基石,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不可或缺。”

“数学不认真教,反而把时间浪费在小说上,这是不对的。”

“文莉,我刚考到了六级炊事员,你什么时候能晋升呢?”

他又问她。

文莉愣了一下,回应说:“我……”

然后就没再说话。

“是吧?当初在学校是不是没好好学习?”

何玉柱得意地笑着,“工作之后有没有认真钻研呢?”

文莉被逗得直皱眉头,但显然已经习惯了被何玉柱批评:“你……”

她哼了一声。

何玉柱不依不饶地说:“别以为我没看过那些小说,里面满是浪漫和所谓的 ** ,其实都是虚无的东西。”

他的语气更严厉了,“两国国情不同啊。”

“人家的城市从一开始就经历了红色浪潮,而我们的 ** 路线是从农村包围城市。”

何玉柱解释说。

“即使我没读过那些小说,但我也见过很多人!”

“我们钢厂扩建时,有不少知识份子来施工,他们可比钟老师文化高多了。”

“结果那些人是什么样的呢?伏特加喝得像水一样随便,见到好看的女生就狂丢飞吻。”

“小说里描写的理想生活是怎么过的?”

“除了最开始的浪漫与所谓的 ** 外,最后剩下什么?空洞无聊罢了。”

“我们中国人讲究含蓄、相濡以沫和相伴一生的生活,这才是真真切切的。”

文父惊讶地看着何玉柱说:“小何啊,光凭这几句话,你的思想水平绝对超过普通小学生了。”

“伯父,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何玉柱回答,“校园只是一方小天地,真正的大课堂是在社会、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想想,要是文莉找了个跟她自已背景差不多的丈夫,将来生活中会有多少麻烦呀?”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就知道她的性格以及经历。”

“找个有公婆的家庭,日后可能会有很多矛盾吧,因为她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小何说的对!”

二姐文慧大声附和,“妹妹,你看小何说得多实在啊!这才是明白事儿理的人,还能管教你。”

“二姐~”

文莉撒娇道,“他就喜欢用歪理服人。”

“这不是歪理,而是智慧。”

何玉柱笑着说,“若说那个钟老师有什么才华,为什么不写点实际的作品出来?这不过是文艺青年的浮夸之风。

这种人往往自认为多情,实则浅薄。

我从小跟着父亲在酒楼长大,见过各种各样的人。

后来去了轧钢厂,搬到大杂院,一个院子里住了二十多户人家、一百多口人,形形 ** 的人看得太多,见识自然也就广了。”

“您说得没错。”

文母点了点头,“小何啊,看你像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既然您这么夸我,那我就收下了。

我们国家的男人虽然外表不一定强壮如牛,但确实能在关键时刻挑起大梁。”

何玉柱说到这,站起身来,“今天我亲自下厨,给您露两手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