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如果任由飞龙长时间放置外面,很容易变质,如此上好的材料岂不是糟蹋了。
当他来到湖边,来到昨日布网的地方,
提起那些鱼篓,果然收获颇丰——密密麻麻的小鱼小虾,还有一些黄鳝和泥鳅。
但并没有看到蜊蛄的身影。
确实如捕鱼者所言,这类生物湖中并不多见,多栖息于山间的溪流之中。
以后抽空去一趟王家村附近的稻田,那里流水清澈,种植的是稻谷,蜊蛄肯定不会少。
薛成远正想着拿着鱼篓离开,湖面突然漾起几圈涟漪。
他顺着波纹望过去,看见水獭浮现在水面,带着它的族群向自已游了过来。
“今天倒真早就出门了。”
望着眼前的一群水獭,薛成远略作思考,从鱼篓中选了几条稍大的鱼,浸了少许空间里的水后投喂过去。
水獭们未予拒绝,它们衔着鱼迅速游到薛成远的身边。
这里是湖泊的中心,水獭无疑是这里的顶级猎手,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除人以外,没有任何生物能从其口中抢食。
水獭来到他身旁,一边进食,不时抬眼看薛成远。
见水獭毫不畏生,甚至亲近地让他抚摸它们柔软的皮毛,没有丝毫的抵抗。
薛成远灵机一动,试着将水獭群收入他的储存空间。
刹那间,水獭们不见了踪影,似乎换了个地方重新出现。
薛成远回想昨晚的想法,认为捕鱼者的警告是对的,水獭存在的地方,就意味着潜在的威胁。
相比忍受这样的不确定性,不如将整个水獭族群带入空间中,这样既能保证自已钓鱼时不 扰,又能确保水獭的安全。
将水獭放入空间之后,薛成远再次检查了一下篮中的鱼虾,选了一半放入了空间池水中,这次的收获得的确太过丰富。
特别是那个加了碎肉诱饵的篓子里,几乎塞得满满当当,实在是超出了预期。
“看,这是昨天收获的。”
薛成远放下鱼篓,坐在旁边品尝着自已制作的简餐。
没什么特别美味的佳肴,就是些熬制的鱼干搭配玉米面包,味道算不上出众,但也还算可口。
“竟然这么多!”
捕鱼人盯着薛成远旁边满载的鱼篓,满脸疑惑地喊道:“就放了一宿,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鱼虾?昨晚是不是在里边做了什么手脚?”
“没有,昨晚除了随身带着一只飞龙外,其他什么东西都没放。”
薛成远一边嚼着馒头一边回答,“我本来也不常来捕鱼,怎么会带上这些东西。”
“这样听起来更奇怪了,这样的收获在我过去放鱼篓的地方是罕见的好!”
捕鱼人望着鱼篓,心里直犯嘀咕,不明白为何收获如此丰富,最后他只好把这归因于这一年中鱼虾大量繁殖所致。
说完,他站起身,把鱼篓浸入水中,以防鱼虾在空气中曝露过久而窒息死亡。
他还说:“回到山村后,若是它们半路夭折,那就糟透了。”
随后他大声呼喊道:“成远,该收鱼了!”
“来了!”
薛成远应道。
二人登船,着手收取鱼网。
“今天肯定是个丰收的日子!”
捕鱼人大声说道。
“没错,你若是在去年冬天来捕过鱼,当时的情形定会让你难忘,整个网上挂满了鱼。”
捕鱼人解释着为何未参与冬季捕鱼。
“那也确实,以我现在这年纪,冬天进山滑倒一次都可能是致命的。”
他说,“而且去了也只是给你们添麻烦,不如就不去了。”
捕鱼人在缓缓收网的过程中安慰道:“这次不用担心了,有我在,收获肯定不会少。”
“那是当然!”
话音未落,首条鱼便被拉上了网。
“一条鲢鱼,大约两至三斤,看来今天我们会有好运。”
随着捕鱼人一步步将渔网拉起,薛成远帮忙掌舵。
“胖子、鳌花、哲罗……”
捕鱼人高兴地数着,“哇,还有狗鱼和鲶鱼!”
当看到更多种类丰富的鱼时,他更是喜出望外:“太棒了,晚上又有鲜鱼吃了!”
他继续补充:“瞧瞧这狗鱼和鲶鱼,晚饭桌上又多了些好菜!”
看着那些体型修长的鱼,薛成远好奇地问道:“老爷子,这‘狗鱼’具体指哪种鱼?”
“所谓的‘狗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狗鱼,这种鱼主要吃肉类,和黑鱼一样凶猛。”
捕鱼人详细解释说:“在最活跃时,它可以捕食小动物,像是水里的老鼠、青蛙甚至是不慎坠入水面的野鸭。”
与此同时,捕鱼人继续说道:“与鲶鱼相比较,这种鱼虽然刺少且味道鲜美,但却不太好捕捉,数量也很有限。”
“但恰好现在吃正合适,它们才经历了产卵期不久。”
听到这里,薛成远频频点头,并默默在心里记下了这些新知识。
不一会儿,捕鱼网全部收好了。
夏日捕鱼与冬日捕鱼所用的网具差异颇大。
不仅是在尺寸上有不同——无论长度还是宽度——即便是用来编织网的材质和网眼大小也不尽相同。
一个需要二人协作就能完成作业的网,自然和需要数十人力才能拉动的巨大捕鱼网有所区别。
“大功告成!收工!”
捕鱼人脸上挂着满意的大笑,显得异常兴奋。
这无疑是他多年来从未遇到过的丰盛捕捞经历。
之前如鲶鱼这类鱼类或是狗鱼这类,都是极其难捕捞的种类。
因为它们分布的数量不多,生活环境也较为底层,在使用常规捕鱼网的时候,往往很少能够捕获到。
然而今日的意外之喜让他感到既惊讶又高兴。
然而,这次跟着薛成远,居然头一回就有所收获,这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成远啊,你确实是福星高照,自打来到我们村里,村里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你瞧,村里人都能吃到肉了,湖里也捕到了鱼,山上还发现了 的粮库。”
“这次你和我一起来捕鱼,平时少见的鱼现在也能捕到了。”
面对这样的夸赞,薛成远笑着回应:“你说得也太夸张了吧,那是因为长白山这个地方物产丰富,加上乡亲们的勤劳才有的。”
“捕鱼也好,发现粮库也罢,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一个人又能干成多少事呢,你说是不?”
“咱们如今是新的社会,旧的思想观念可不能再有了。”
“说得对极了!”
待木筏安全停泊岸边后,两人便把它拽到了岸上,以免木筏长期泡在水里导致腐烂。
“现在赶紧处理掉这些鱼,然后带着收获回去村子,今天晚上可得好好吃一顿啦!”
“当然啦!”
解开捕捞上来的鱼并放在一旁的树叶上,时不时地舀水浇在鱼身上,避免它们因缺水而死亡。
这里条件简陋,没有木桶或类似的器具来盛放鱼,所以只得采取这种临时措施。
等鱼都处理好了,大约能有二三十条之多。
由于网并不大,因此没有捕到特别大的鱼,最重的大约有四五斤,较小的则有两三斤,总计可能达到了七八十斤的重量。
“你等一下,上次冬季捕鱼时这里还有一些木筏,我去寻找看看能否用来搬运这次的收获。”
七八十斤的鱼可比相同重量的石头难搬得多,它不断摆动身体,单手携带非常不便。
不久之后找到了那些旧木筏,重新布上网,将鱼裹在里面,并用麻绳固定住。
地面没有积雪,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使得拉着这个满载的木筏回到村庄显得格外艰辛,木筏几乎报废了。
若是路上遇到尖锐石头多,木筏有可能在途中就分崩离析了。
准备好一切后,捕鱼者将捕到的渔网从水中提起,将鱼和虾一并放到同一个竹篓里。
“这些东西也不轻呢!”
“大概有十多斤吧,带回去了你可以享受一段美味时光!”
捕鱼者提着竹篓说道,“这倒不必客气,回头我也给你留一份。”
“你自已捉的你就自已拿回去好了,我家不缺少这些。”
“等到回家后,我们把鱼分成两半,一半自已留下,一半分给大家,你看如何?”
“都随你安排,现在这么热的天气,这么多鱼也保存不了多久。”
两人的交流轻松愉快,拖着沉重的木筏缓慢前行。
当到达山村外围时,正有一群孩子正在玩耍。
“今天的课取消了吗?怎么大家都在这里?”
听到这话,孩子们兴奋地向薛成远喊道:“薛老师您好!”
其中一个孩子回答说:“辛老师今天陪我妈她们上山采草药去了,因为今天是周日,所以我们也得到了休息日!”
“放假了就好好玩吧,不过家里如果有事还是要帮忙的,知道吗?”
“知道啦,薛老师!”
说着,这群孩子的眼神被薛成远身后的木筏所吸引,上面包裹的东西引起他们的兴趣。
“你们别盯着看了,晚些时候去我家聚餐吧!”
“薛老师,我爸我妈一会儿就要回来了,我要回家啦!”
“我也要回去!”
听到邀请的孩子们一个个跑散了。
看着迅速跑远的孩童,薛成远无奈地笑了笑,摇摇头。
村里的人早就告诫自已的孩子们不要到薛成远处蹭饭,担心这样会给薛成远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不是薛成远这里,几乎每天都能挤满客人,全是来占便宜白吃的。
可惜,请客都没人愿意上门!
分配完捕捞的鱼,剩下的交给捕捞队的老队长处理,具体的分配由他操心。
鱼本来就少,不能保证家家都有份。
只要有人分一点就算好的了。
现在这个年代,大伙还保留着互通有无的精神,有什么都会分一些给左邻右舍。
再过几年,人们各干各的,所收获和捕获的东西都是私有的,那时也就不再需要相互分享了。
关系一般的邻居们,就算你断粮绝菜,也不会有人理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