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极具智慧!

吕凤年附和道:“公台说得非常到位。”

“这些年,公孙瓒为了一已私欲征伐不断,对百姓苛税重重,引得 ** 人怨,最终导致了功败垂成。”

“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所警惕,绝不能重蹈覆辙。”

“说到这,子林有什么见解吗?”

坐在陈宫身后的裴秀林拱手答道:“回禀主公,幽州积弊已久,若要重振此地,必须先关心民众。”

“近年频繁的战乱导致民不聊生,这片土地已是遍体鳞伤。”

“首要之务是要妥善安置这些难民,稳定民众情绪,之后的事情方能顺水推舟。”

吕凤年点点头。

以民为重,只有出身草根的人才能深切理解人民的苦难。

在这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受到冲击最大的始终是平民。

无论朝代更替,最受伤的总是普通百姓。

唐初的明主李世民,深谙儒家先贤之言,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唯有确保民众安泰,方能使国运长久,国家繁荣昌盛。

现今的幽州,已被吕凤年掌握。

但事实上,当前的局势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

南方是袁绍虎视眈眈,北部是羌胡部落,东北则是辽东的公孙度,麾下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

幸运的是,公孙度并没有大举扩展领土的愿望,他只希望在这块土地上安稳度日。

这点让吕凤年略感安慰。

至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年间就被公孙瓒带领的白马义从震慑。

这些部族目前不足为虑。

因此,对吕凤年来说,目前最大的威胁非袁绍莫属!

袁绍在准备着,吕凤年也在筹谋。

袁绍需时间囤积粮食、重整军队,企图并吞幽州。

而吕凤年也需要时间来稳定幽州的局面,让这片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增强武备,以便在适当的时刻向袁绍发起挑战。

单就粮食与钱财而言,这十万人马,在接下来两年无需过多忧虑。

但给吕凤年的时间,并不如想象中的宽裕。

袁绍在谋求河北全境统一只差最后一步,却遭到了突如其来的阻击。

他对吕凤年怀着深深的仇恨,若非因为粮食补给不足,军需缺乏,恐怕早已挥师南下。

因此,待明年粮食丰收一过,他势必会对幽州发动攻势。

吕凤年需争分夺秒,重振民众生活秩序。

“诸位,现今我幽州外敌环视,形势极为严峻。”

“必须迅速训练部队,提升整体战斗力。”

“高顺将军,练兵重任我就交给你了。”

“是时候扩大‘陷阵营’的编制了,精心挑选合适人选,将其规模扩充至两千人。”

“由高顺将军担任总教练,而原先‘陷阵营’的佼佼者将成为新兵训练官。”

“请务必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目标,未来的‘陷阵营’将是我们的另一支王牌劲旅!”

吕凤年所说的‘新兵’并非新招入的未经沙场的老卒,而是从精锐士卒中选出加入‘陷阵营’的精英战士。

类似如今特种部队吸纳最优秀的士兵。

高顺随即拱手接受任务。

“高顺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吕凤年微微点头,转头看向陈宫与裴秀林,“公台,秀林,有了高顺将军负责练兵,我自可放心。然而,幽州的内政还需两位多多上心。”

他继续说道:“过去几年,公孙瓒对百姓横征暴敛,幽州人民早已不堪其苦。连绵的战争使得许多农民逃离家园,良田荒芜,即使是未受灾区的农田也收获惨淡,甚至有的土地颗粒无收!”

“如今当务之急是动员民众复耕开垦,重建农业。为了帮助大家,我将出资铸造农具,供幽州百姓使用;划分耕地,根据户籍平均分配,供农户自行耕作。另外,为了帮助百姓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我决定免除幽州各地一年的赋税,以期能早日稳定人心!”

“只有当幽州的居民得以安宁生活时,我们的经济才可能得到稳步发展,进而不断增强我们的国力。”

陈宫和裴秀林听了这话,皆露出了惊讶之色。尤其裴秀林激动不已,猛然起身问道:“主公所言句句真实?您不仅要按户分配良田,还让每家自行耕种,并且还要减免一年的税赋吗?”

吕凤年笑着回应:“本座向来言行一致,此非戏言。”“时局异常,故须采取非常之策。多年战火与公孙瓒的盘剥已使百姓生计艰难,不能再对他们急功近利地收税。”

他又补充道:“良田归公,并非私产;虽由百姓耕种享有收益,但我绝不容忍新的地主豪强崛起,损害人民利益。”

听到这里,裴秀林眼眶泛红,拜倒在地说:“主公高瞻远瞩!” “代表幽州父老乡亲,秀林特在此下跪感激主公安排的大善举!”

生长于幽州的裴秀林深知,乱世中人民求存艰难。原本他家中亲人因连年的战祸及公孙瓒的苛捐杂税先后去世,幸亏得到了刘元龙的帮助,才有今日的地位。如今听到吕凤年颁布的这些措施,怎能不让他动容。

在这 ** 的时代,多少势力只关心个 ** 力和财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而这位年轻的幽州之主竟愿意投入自已的财富为平民提供工具,并完全免除一年的赋税,这样的仁慈是幽州民众连梦寐以求都难以想象的。

陈宫同样为这一系列措施而感到震惊,他认为一个年轻 ** 竟能展现出这样宏大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情怀确实罕见。

土地回归公共所有,有效避免了新的封建势力的产生,减少了剥削的可能性;分地政策确保了每个家庭都有劳动的机会和生活的保障;免税政策又直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这样的政策无疑将会大大提升民众对主公的支持,增强凝聚力;而且还会吸引各地有识之士前来效力。

这一系列策略,真可谓是深谋远虑,极具智慧!

当幽州新太守吕凤年的政令传遍各地后,人们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免去了一年赋税已经让人兴奋异常,更令人惊喜的是不仅会提供耕作所需的工具,每家每户还能获得一份可以自主管理的土地。

这种好事几乎没有人敢相信它是真的。

直到平民亲眼见到地主富豪的土地和田契被逐一收归公有,以及 ** 官员开始有组织地重新分配耕地时,他们才彻底相信这一变革的真实性。

而在幽州,所有铁匠几乎都转而投身于农具制作,连续一月,每隔数天便有大量新的农具运抵,发放至农户手中。得到土地和工具的人群,常常面对官员叩头感谢,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官员们积极宣传,这是由刺史大人自已出资为百姓订制的农具,体现他关心民间疾苦,重新分配土地的精神。这使得吕凤年的声望急剧上升,成为幽州民心中的救星。每位生活在幽州的百姓无不对刺史表示感激之情。

不久后,这种新政迅速传遍临近的州县,引来众多希望改善生活的家庭迁居至此。对于这一趋势,吕凤年十分欢迎。百姓主动迁移至幽州,证明他的声望日隆,赢得了广泛的拥护。人口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幽州的整体生产能力,更为未来的扩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吕凤年深知,要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就必须同时满足所有居民的利益,不仅仅限于贫穷的农民。于是,对商贾豪门,他也提供了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按照一定金额进行土地回购,并承诺未来五年内减轻他们三分之一的税负,同时还承诺 ** 将在一年内对他们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在经商中站稳脚跟。

通过上述种种努力,吕凤年力求达到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确保每一位居住在幽州的人都能过上安定舒适的生活。利用他现代人的知识和理念,他还引入了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不仅简化了耕作过程,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让所有从事农业的居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仅仅数个月,整个幽州焕发出勃勃生机,各城各地呈现出繁荣景象。最初,当吕凤年委派裴秀林负责地方政务时,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毕竟,虽然裴秀林曾经成功治理过一个小寨,但治理一个庞大的州却是完全不同的挑战。然而,在吕凤年的宏观策略指导下,裴秀林凭借实际经验逐步解决了各种问题,最终令幽州内政焕发新生。

如今,尽管经历多年战火,幽州已经开始展现出一派安宁和繁荣。各地名人、显贵也开始关注这个地区,考虑在其中投资发展。

支撑这一切的基础在于边境的安定。白袍将军 ** 亲自带领七千白袍精锐驻守北方,另有三千白马义从随其指挥,保持高度警惕。这些强有力的防卫力量使得北方的羌族不敢轻举妄动。甚至,得知白袍军领袖公孙瓒去世的消息后,有些羌族首领竟策划组织大规模骑袭,企图南侵。

然而,继白马将军公孙瓒离去之后,另一位白袍军的英雄 ** 之登场!

这位身披白袍的将领,与那位以勇敢和武力著称、善于冲锋陷阵的公孙瓒相比,似乎显得瘦弱无比。

但是,他的威慑力却远远超过了曾经的白马将军公孙瓒。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那支消失了许久的白马义从军,竟奇迹般地再度亮相!

两万胡骑南征途中,遭遇了这支部队的直接突击,结果不攻自破,四散溃败!

草原上的战士虽然精通射术,但在白马义从中的每个人都堪称射箭高手。

更有七千白衣士兵为其提供坚实的后援。

** 之则 ** ,仅仅用了十天,就使轻率南下的羌族丢盔弃甲,败北逃窜。

这一次事件,让北方的外敌对外号“白袍军”的畏惧达到前所未有的 ** ,几乎是未战先怯。

幽州南部边界紧邻袁绍控制的区域,冲突频发,边界驻军间的摩擦不断。

不过,在张辽坐镇之后,尽管袁绍方面屡次挑事,最终往往是自食其果。

高顺按照吕凤年的命令,选拔了一批精英加入陷阵营,只是高顺选拔的标准非常严格,最终也没有满额选拔到一千人。

最终确定的名额是七百名新人,加上原有的八百陷阵营成员,总数达到了千五百。

这件事上,吕凤年没有过分苛求。陷阵营作为顶级精锐部队,数量上的不足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质量。高顺能坚守自已的原则,保持队伍的高标准,这一点吕凤年非常赞赏!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从前吕凤年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无非就是惊奇、敬畏、甚至有些可怕的神秘感。

而今日,这位年轻人收获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敬佩和喜爱。

不到半年的时间,年仅二十岁的新秀吕凤年,名声已超过了众多久经沙场的老诸侯。

在他的管理之下,幽州呈现出一片繁荣和谐的景象,而身为太守的他也确实深受百姓支持。

幽州府的官邸,每日访客不断,上至显赫的士族、巨商大贾,下至各种身份的人,无不争相表现他们的热情与忠诚。

那些有理由拜会者希望能够长时间与吕凤年交谈;

而没有具体目的的人也要找到理由尝试接近太守大人。

尽管收到了各种珍贵的礼品,包括金银财宝和珍奇玩物,吕凤年对此却不显兴趣。

旁观者难以理解这位年轻而有能力的太守真正看重何物。

若说他是一个务实清廉的人,并不愿意接受贿赂,那么他也不会故作姿态拒绝一切。

每一个手持丰厚礼物前来的访客,都怀着满足离去——然而他们手中的物品并没有留在这里。

至于是否因为吕凤年真的不关心财物呢?事实上,这些礼品他让下人们处理,自已并未过问。

对于政界那些久经考验的老油条们而言,这个新任太守无疑是个难解之谜。

然而,不久之后,许多人都好像发现了答案!

因为我们的太守大人,实际上才十九岁!

这样年轻英气勃发的单身男子,难道不正是该思考送点什么特殊的东西吗?

显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为我们的幽州增加一位尊贵的太守夫人!

认清这一点后,后续前来拜会的人中,几乎每个家族都会带自家正值芳龄、美丽的少女一同到来。

当有佳人在侧时,吕凤年终于肯抬眼相望。

对于女性,作为正常男人,吕凤年自然愿意多给予注意。

然而,你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美貌女子,在他看来可能并不特别。

并不是不够美丽——以这些阅历丰富的官场老手的眼光来看,她们确实是精心挑选,品质优秀。

每一个人都出身干净,才华横溢又貌美的少女。

不过,吕凤年的家中已经有一位倾国倾城的大嫂,就算这些少女各个美貌出众,又怎么能比得过她?

然而,在场的人却并不在乎这些问题。只要看到吕凤年在一个女孩身上的目光稍多停留片刻,就兴奋地像是 ** 里押到了最大的点数一样。

赌对了!确实是赌对了!

果然大人对女性开始有所心动!

这是好事,真是太好了!

这样的青年才俊幽州刺史,如果可以与某家的女儿结缘,成为幽州刺史夫人,那么这个家庭的前景无疑将一片光明。

果然,立刻有人不失时机地问:“我看大人好像还没有妻子,不知道刺史大人心目中是否已经有心仪之人?”

“我们真的是非常希望大人能尽早为咱们幽州找个刺史夫人。”

说这话时,这位仁兄有意无意地朝身边的一个妙龄女子扫了一眼。

这个女孩子无疑是这家人的掌上明珠。

其余人也不甘示弱,一个接一个地上前询问起来。

对于这样的场面,吕凤年一时觉得有些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