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向众人,缓缓说道:“今夜月好,正值中秋,以我为见,不如以这轮明月为题,如何?”
林若甫这个题目虽不难,却应景且充满节令感,文人们纷纷松了口气。
“既然是中秋诗会,大家都该为这题做好了准备。”
李逍遥依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心中微微一动,决定继续观察。
“祖母,如果只是饮酒作诗,未免太单调。”
“既然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如加个规矩。”
“这第一杯酒,应该由诗作最优者先饮,可以吗?”
太后笑道:“好,逍遥的主意好,规则公平有趣,随你!”
太后这样一答,众人便再无异议。
这个提议对文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荣誉,能在太后面前展示一番,足以为自已争光。
“逍遥殿下真是精明,看来今晚定能一展风采。”
就在此时,一个青年才俊忽然起身,激动地说道:“各位大人,小生不才,愿以明月之题成诗一首,请诸位指点!”
他一开口,恰巧挡住了李逍遥和旁边的两位太监的视线。
李逍遥略微皱眉,正打算发话让这青年避开,忽然发现那两个太监早已消失在人群中。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心生警觉,却没有多言,只是冷笑了一声。
六竹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轻声回答:“那人是郭宝坤,礼部尚书郭悠之的儿子。”
“据说他爱好附庸风雅,实际诗文造诣甚浅。”
李逍遥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抹玩味的笑容。
原来是郭宝坤!
他转目看向郭宝坤,暗自期待这位“有大将之风”的青年会如何表现。
郭宝坤清了清嗓子,开始吟诵:“月儿爬树梢,晚来风料峭;家家团圆夜,不如睡个觉。”
他的诗句刚落,现场顿时出现了一阵古怪的沉默,所有人都愣住了。
李逍遥不禁笑了出来,郭宝坤的诗水平低得令人惊讶,真不愧是南庆文坛的代表性人物,简直堪称笑话。
周围的年轻人们终于放松了,他们早已忍不住想笑,但碍于郭宝坤的父亲身份都不敢轻举妄动,今天终于找到了机会,纷纷暗自偷笑。
他们虽然没有李逍遥那样的宠爱和权势,但郭宝坤今天这首诗实在太糟糕,笑出声也能理解。
如果没有李逍遥先笑出来,恐怕大家都要憋出内伤。
郭宝坤却完全没意识到自已的荒唐,依然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已的诗足以得到太后的赞赏。
他看到大家的笑声逐渐加大,脸上写满了羞耻,最终愤怒地将怒火指向了李逍遥。
但他很快意识到,李逍遥的身份无法得罪,最终怒气转向了周围那些笑他的年轻才子。
“你们笑什么?”他怒声道,“有本事也写一首出来!”
他甚至抛出了更加激烈的攻击,指责在场的年轻人买诗充数,试图以他人之名行大师之事。
他的愤怒迅速扩散,攻击范围广泛,甚至开始责难其他人。
郭悠之见状无法坐视,急忙起身为儿子打圆场,毕竟他自已也深知儿子的诗水准。
郭悠之知道,笑话该笑,而这局面若继续下去,郭家父子的面子肯定会丢尽。
“诸位,实在抱歉,犬子无状,诸位不必放在心上。”
在场的其他文人们心里暗自高兴,毕竟今天能看到郭家父子丢脸,实在是难得的乐事。
虽然表面上大家都表现出体面和尊重,但暗地里,没人能避开内心的幸灾乐祸。
事后,郭悠之肯定会给大家送上赔罪的礼品,诗会的参与者自然期待着这个。
随后的诗会,更多的年轻才俊纷纷上台,展示自已的作品。
这些作品大多经过精心准备,但质量却普遍令人失望,难以引起李逍遥的兴趣。
他看着这些破诗,摇头表示极为失望,这个水平简直无法与北齐的文人相比。
就在这时,一个侍从走到太后面前,捧着一张字迹娟秀的纸。
“太后,这是我们家小姐所作诗文。”
这次,太后看过诗文后露出了赞赏的笑容,“不错,有才气。”
她立即指示道:“来人,朗读这首诗,让大家一同品鉴。”
这一刻,所有在场的官员都露出复杂的表情。
刚才的诗文没人引起太后任何反应,而这一篇诗文却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大家心里不禁泛起疑惑。
不过,尽管心中有些不满,他们还是露出了期待的笑容,毕竟能听到太后亲自赞赏的诗文,岂不是荣耀。
当诗句朗读出来时,现场瞬间安静,大家都开始思考着诗的含义。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一首七言诗的深刻与优雅立刻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
太后的赞许使得诗文的作者,范若若,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她微笑着注意到李逍遥的目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随即露出挑衅的神色。
李逍遥轻笑回应,明白她的挑衅背后隐藏的情绪,范若若似乎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她的情感。
她站了起来,直接向太后请示:“太后,听闻逍遥殿下有着天资非凡,不知是否能也为我们展示一首诗?”
她的话语令现场的气氛瞬间紧张,大家都期待着李逍遥的表现。
范若若以她的天真与魅力,激发了周围人的兴趣,大家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逍遥身上。
李逍遥瞥了她一眼,淡然一笑,心中已经猜到她背后小小的心思,原来她是受父亲范建影响,才有了这样的挑战。
他默默分析她的行为背后潜藏的意义,范若若的挑衅不仅仅是玩笑,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一行为报复父亲对她的训斥。
范建终于走了出来,满脸堆笑,连连道歉:“逍遥殿下,实在抱歉。”
他接着解释:“若若年纪尚小,虽然才气逼人,但难免傲慢,冒犯了殿下,恳请宽恕。”
范建此刻的态度低得令人震惊,连在场的贵族都感到莫名其妙,纷纷交换疑惑的眼神。
李逍遥心中明了,范建知道的比大多数人多得多,显然有庆帝的某些看法才使得他如此小心翼翼。
然而,对于庆帝的想法,李逍遥已经不再在意,他微微一笑道:“若若小姐年幼,何罪之有?”
“今夜月明,诗文一篇,正合时宜。”他说着,挥手示意侍人取来纸笔。
周围的人无不暗自惊讶,李逍遥虽然年幼,但此刻的气度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他们开始怀疑,难道逍遥殿下真有自信能写出一篇超过范若若的诗作?
这一想法在他们心头闪过时,眼见太后也露出了一丝惊讶的神情,更加确信自已的猜测。
连太后都未曾意识到逍遥殿下会作诗,这更让他们对今晚的诗会充满了期待。
范若若愣住了,她本只打算给李逍遥一点小小的难堪,没想到他居然真答应了!
她心中忽然升起了一股紧张,难道他真的能写得比我更好?
她从未听说过逍遥殿下在文坛上的成就,但他在其他领域的天赋,早已让南庆震惊。
她心中充满矛盾,不知道自已究竟是希望逍遥超越自已,还是失败给自已带来安慰。
与此同时,角落里一直默默加毒的两个人,眼见李逍遥走向中央,心中暗暗激动。
按照规则,诗作优胜者将饮下第一杯酒,而李逍遥的出现差点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如果他真能获胜,他们已决定送上加倍浓烈的毒酒。
李逍遥站在人群中央,仿佛一切都围绕着他展开,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无与伦比的自信。
侍人们小心地将纸笔送上,墨香四溢。
当他提笔准备写时,忽然顿住了。
这一顿,急坏了旁边的贵族们,连太后也忍不住一时愣住,但却不忍责怪自已的孙子。
李逍遥之所以停笔,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自已习惯了前世的键盘输入,而如今却面对纸笔忘记了字。
想到这里,他决定不再亲自写字。
他转向六竹,命令道:“六竹,我念,你写。”
六竹作为最忠诚的护卫,听令如流,立即起身执笔。
李逍遥并非在思考诗文,而是在挑选前世的经典诗篇。
他最终决定选择《水调歌头》,一首极具气魄和意境的诗,足以震撼在场所有人。
当他露出自信的笑容时,周围的贵族们纷纷屏息,他们知道,逍遥殿下的诗作将成为一篇惊世之作。
李逍遥的步伐停顿,深吸一口气,调整自已的心态,使得整个诗会的氛围变得更加紧张和期待。
他目光凝视明月,眼中仿佛浮现出千年回忆,令在场的人都感同身受。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诗一出,震撼了在场每一个人,所有人都被这两句震耳欲聋的诗句抓住了心。
他们都意识到,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作,这必定是传世之作的开篇。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这两句诗进一步提升了在场每个人的震撼,许多人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目光充满崇敬与惊讶。
李逍遥的诗作不仅完美无瑕,而且气度非凡,仿佛在诉说一个永恒的传奇。
林若甫、范建等文人们面容激动,早已无法自持,纷纷为李逍遥的诗篇喝彩。
这一夜,李逍遥的传说再次被书写,超越了所有人的期待。
甚至连曾经轻视他的郭宝坤,也彻底傻眼,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李逍遥的诗篇让所有人心头掀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仿佛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停止了转动。
在暗处一直注视着的那两位下毒之人,此刻却露出了一丝忌惮之情,他们意识到,李逍遥的才华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他们不禁对这个从小便天赋异禀的皇子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心中暗道:“这个李逍遥,绝对不能放过!”
然而,李逍遥此时已经将目光锁定了他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轻轻转身,挥袖说道:“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铿锵有力的吟诵,从李逍遥口中传出,几乎让人无法想象这竟然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声音。
他的每一句诗,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剑,直接穿透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令他们无法移开目光。
有些人忍不住低声附和,心中的崇敬之情愈发浓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好词句,千古名篇不过如此了吧!”
“逍遥殿下真乃诗仙下凡,我庆国文坛有望了!”
“单凭这一首诗文,我认为便足以压盖北齐文坛!”
李逍遥的诗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震撼,而六竹迅速记录下他的每一个字句。
李逍遥的眼力出众,六竹的字迹娟秀如书法大师,简直完美无缺。
林若甫和范建等人激动不已,纷纷站起,为李逍遥的才华鼓掌欢呼。
他们明白,这一夜,逍遥殿下的传奇将载入南庆的史册,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直到亲眼见证了逍遥殿下的非凡表现,所有人的目光紧随其后,深深铭刻下那个背影,成为永生难忘的记忆。
他们迫不及待地送上最热烈的掌声,倾注自已最纯粹的崇敬之情。
他们开始思索,或许逍遥殿下今夜的诗篇会让整个庆国文坛声名远扬,甚至传遍整个世界。
以“明月”为题,已经几乎不可能产生佳作,范若若的诗即便放在北齐文坛也算得上是上品。
然而,逍遥殿下这一首诗,却足以让万古流芳,名垂青史!
“佳作”二字,已不再能够形容他创作的诗篇,这样的诗作已是对他才华的最深敬意。
然而,就在他们的情绪几乎失控时,一道目光如闪电般射来,震慑了他们。
那道目光,来自太后,她的眼神凝视着他们,令所有人瞬间愣住。
大家无法理解,为什么在这场盛典中,太后不允许逍遥殿下获得满堂喝彩?
可只有两个人迅速意识到,太后此时的目光背后,只有一个深意。
她不希望热烈的掌声打扰逍遥殿下,扰乱了他完成这篇千古绝作的心境。
这种贴心的关怀,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深深的敬畏。
不曾有谁敢奢望,太后会如此为一个年轻皇子着想。
太后自已从大家族中走来,虽身为女性,但她对诗词的造诣深厚,品鉴诗文一向极为精准。
她定然认为,逍遥殿下今晚的诗作必将流传百世,成为后人的经典之作。
想到这里,场中所有人都不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已之前的举动,心中开始对太后的决断充满敬意。
他们的站立显得有些僵硬,刚才的激动与掌声,此刻却无法再继续,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
然而,他们明白,太后此刻心中只有一个人,那便是逍遥殿下。
在李逍遥继续吟诵的过程中,他的情感在每一个字句间迸发出来,直至完成《水调歌头》的最后一章。
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他们知道,诗篇的结尾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结尾一旦失误,诗作便只能沦为一般的佳作;若成功,则会成为史上绝世之作,永载千年。
李逍遥的声音缓慢低沉,充满了深远的情感,最后的结尾缓缓传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几乎瞬间让每一个听者心神震动,许多人竟不自觉地流下泪水。
他们沉浸在诗的情感波动中,久久不能自拔。
连原本天真无邪、毫无心机的叶灵儿,也被这一首诗深深打动,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林婉儿从始至终未曾移开视线,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共鸣与牵引。
她曾深受母亲缺席的痛苦,然而李逍遥的诗,却似乎替她说出了那些未曾言说的心事。
所有在场的贵族与文士们无不被这最后的诗句深深震撼,李逍遥的每一个字都如同雕刻进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就在这时,远在皇宫中的庆帝也终于意识到了今晚的诗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他一向不曾关心这些文人盛事,但当得知李逍遥参加了中秋诗会后,他却不禁关注起了这场诗会。
庆帝对诗会的兴趣,源自他对李逍遥的关注,而非对文人之间的较量。
这一次,他感到了强烈的震撼,李逍遥所创作的诗篇,似乎是要超越所有人的预期。
面对郭宝坤那低劣的诗作,庆帝从未表现出半点耐心,然而当李逍遥的诗作出现在眼前时,他的表情瞬间转变。
“这真的是逍遥写的诗吗?”他低声自语,难以置信。
当太监确认后,庆帝的眼中闪现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光芒,仿佛所有的情感与思绪都在这一刻汇聚。
他命令立即将诗文呈上,阅读着李逍遥的《水调歌头》,每一个字句都在震撼他的心灵。
“这首诗,确实是无可挑剔。”
他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似乎连他自已也被这诗的力量压倒。
庆帝震惊之余,心中不禁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
庆帝的脸色随着每一篇诗文的呈现而越来越阴沉,内心的不安和忌惮愈发加深,甚至有时自已也无法抑制地发出一声低笑。
他开始意识到自已的情绪在剧烈波动,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作为父亲,他自然为自已的血脉而自豪,看到逍遥殿下如此出色,年纪轻轻便能压倒一切,理应为之骄傲。
然而,理智告诉他,若是皇子过于出众,这便可能构成对自已的威胁,尤其是一个天赋异禀的皇子,身上早已引发惊天的元气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