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2 章:木工小创新

在张大爷的悉心教诲后,李天明犹如被点亮了一盏明灯,对农场事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是在农具改良方面,内心萌生出诸多创新的想法。他深知,若能改进农具,提高劳动效率,农场的生产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这日,阳光正好,李天明在木工坊中对着那些传统农具仔细研究,眉头微皱,眼神却极为专注。知青赵晓萱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碗水。

“天明,忙了这么久,喝口水歇歇吧。”赵晓萱温柔地说道,将水递到李天明面前。

李天明抬起头,感激地看了她一眼,接过水喝了一口,然后说道:“晓萱,我在想,这些农具虽然一直沿用,但其实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这样大家干活就能轻松不少。”

赵晓萱好奇地看着那些农具,问道:“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李天明放下碗,拿起一把锄头,指着锄头的刃口说:“你看这锄头,刃口很容易钝,而且在翻土的时候比较费力。我想把刃口的形状改一下,采用一种更锋利且耐用的设计,然后再调整一下锄头的重量分布,让它使用起来更省力。”

就在这时,木工坊的门被推开,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老工匠走了进来,他叫陈师傅。陈师傅在木工坊工作多年,手艺精湛,但思想较为保守,对传统农具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极高的认可度。

“你们在这儿捣鼓啥呢?”陈师傅声音洪亮地问道。

李天明恭敬地回答:“陈师傅,我在研究怎么改进这些农具,想让它们更好用。”

陈师傅一听,皱起了眉头,不以为然地说:“这些农具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有什么不好?改来改去,别到时候弄巧成拙。”

李天明耐心地解释道:“陈师傅,我知道这些农具传承已久,但时代在进步,我们可以在保留其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这锄头,改进后能提高劳动效率,大家也能轻松些,对农场的生产有好处。”

陈师傅哼了一声,说道:“我看你是年轻气盛,异想天开。这传统的东西,哪是说改就能改的。”

赵晓萱在一旁说道:“陈师傅,天明也是想为农场出份力,他的想法说不定真的可行呢。”

陈师傅看了赵晓萱一眼,说道:“姑娘,你不懂。这木工活儿,讲究的是经验和传承,不是随便瞎折腾。”

李天明并没有因为陈师傅的反对而气馁,他继续说道:“陈师傅,我知道您经验丰富,我也很尊重传统。但您看现在农场的工作量这么大,大家每天都很辛苦。如果能有更好的农具,不仅能减轻大家的负担,还能提高产量。我想先做个试验品,您要是觉得不好,我再改回来。”

陈师傅沉思了片刻,说道:“你要做试验可以,但别影响了正常的农具使用。要是搞出什么乱子,你可得负责。”

“谢谢陈师傅,我会小心的。”李天明高兴地说道。

得到陈师傅的默许后,李天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改进锄头的工作中。他找来各种材料,仔细测量、计算,然后开始动手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李天明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如何确保新刃口的焊接牢固,以及怎样调整重量分布才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但他凭借着自已的木工手艺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改进。

赵晓萱一直在旁边陪伴着他,给他递工具、帮忙清理木屑,还不时地给他鼓励。

“天明,你一定可以的。我相信你的想法。”赵晓萱眼神坚定地说道。

“有你在,我更有动力了。”李天明感激地看着她。

经过几天的努力,李天明终于完成了第一把改进后的锄头。他拿着锄头来到农田,准备进行试验。

知青们听说李天明改进了锄头,都纷纷围了过来,想要看看效果。王大壮也在人群中,他双手抱胸,脸上带着一丝不屑,心里想着:“这李天明又在搞什么花样,肯定没什么用。”

李天明深吸一口气,拿起改进后的锄头开始翻土。只见锄头轻松地切入土壤,翻起的土块均匀而松散,而且使用起来确实比传统锄头省力不少。

知青刘悦兴奋地喊道:“天明,这锄头太棒了!真的好用很多。”

其他知青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李天明笑着对大家说:“这只是初步的改进,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但如果能推广使用,大家以后干活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这时,一位老农走了过来,他仔细地看了看锄头,又拿起来试用了一下,说道:“这锄头确实不错,改进得很有想法。不过,这刃口的耐磨性还得再观察观察。”

李天明虚心地说:“大爷,您说得对。我会继续改进的。”

王大壮看到大家都在夸赞李天明的锄头,心中的嫉妒愈发强烈。他走上前去,阴阳怪气地说:“这锄头看着是不错,但不知道能不能经得住长时间的使用。别到时候用了几天就坏了,那可就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李天明看了王大壮一眼,平静地说:“王大壮,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但这锄头的改进是为了农场好,我会用实际行动证明它的价值。”

赵晓萱也说道:“王大壮,你别总是冷嘲热讽的。天明为了改进这锄头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应该尊重他的成果。”

王大壮哼了一声,转身离开了。

回到木工坊后,李天明根据试验的结果和大家的反馈,开始对锄头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他和赵晓萱一起讨论,研究如何提高刃口的耐磨性,以及如何优化重量分布,让锄头更加完美。

“晓萱,你觉得我们在刃口上再加上一层特殊的涂层会不会好一些?”李天明问道。

赵晓萱思考了一下,说:“这是个好主意,但我们得先找到合适的材料,而且要确保涂层不会影响锄头的锋利度。”

“对,这需要我们多做一些试验。”李天明点头说道。

在他们讨论的时候,陈师傅走了过来。他看着李天明认真的样子,心中的态度也有了一些转变。

“天明,你这改进的锄头确实有可取之处。我之前可能太保守了,没有看到创新的好处。”陈师傅诚恳地说道。

李天明惊喜地说:“陈师傅,您能认可我太高兴了。您的经验丰富,要是能给我一些指导,这锄头肯定能改进得更好。”

陈师傅笑了笑,说:“行,咱们一起研究研究。”

有了陈师傅的加入,锄头的改进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他们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涂层材料,成功地提高了刃口的耐磨性。

经过不断的完善,改进后的锄头正式在农场推广使用。知青们和村民们使用后,都对这把锄头赞不绝口,劳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李天明看着自已的创新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对赵晓萱说:“晓萱,这只是一个开始。我还有很多关于农具改进的想法,我要让农场的劳动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赵晓萱看着他,眼中满是敬佩和爱意,说道:“天明,我相信你。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你。那你下一个想改进的农具是什么呢?”

李天明思考了一下,说道:“我想试试改进一下播种机,让播种的精度和效率更高。你觉得怎么样?”

赵晓萱微笑着说:“我觉得很好啊,我很期待你能再次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