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1 章:暂时妥协

尽管林羽在朝堂之上与赵权的交锋中占据了上风,诸多证据也让赵权的罪行逐渐浮出水面,但赵权在朝中的势力依旧根深蒂固,犹如一张巨大而错综复杂的网,绝非轻易能够彻底撕破。

下朝之后,林羽与盟友们齐聚于刑部侍郎王大人的府邸,众人的脸上虽有一丝疲惫,却也难掩愤怒与不甘。

刑部的赵启率先打破沉默,他紧握着拳头,满脸愤懑地说道:“林公子,我们明明已经将赵权的罪行揭露得如此清晰,为何陛下还是不能立刻将他定罪?难道就任由他的党羽继续在朝中为非作歹吗?”

林羽微微皱着眉头,眼神中透着无奈:“赵启,你我皆知赵权在朝中经营多年,其党羽遍布各个角落。陛下虽已有所动摇,但也不得不顾虑若即刻对赵权严惩,可能引发的朝堂动荡。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证据,虽足以证明他的罪行,但在一些细节上,仍需进一步完善,以防他的党羽从中作梗。”

礼部尚书李大人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林羽所言极是。赵权此人阴险狡诈,定会拼死挣扎。如今他虽被拘押,但难保他不会利用狱中之人与外界联系,从而设法销毁剩余证据,甚至对我们展开报复。”

王大人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我们必须要小心防范。我已安排了亲信之人在狱中严密监视赵权的一举一动,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这时,一位名叫冯将军的武将站了起来,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俺就不明白了,俺们在战场上杀敌,向来是直来直去,有证据就该直接定罪,哪管那么多弯弯绕绕。这朝堂之上的事儿,咋就这么复杂呢?”

林羽看着冯将军,耐心解释道:“冯将军,战场与朝堂虽皆为博弈之地,但规则却大不相同。朝堂关乎整个国家的治理与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行事,需从大局考虑。”

冯将军挠了挠头,虽似懂非懂,但还是坐了下来:“林公子,俺听你的。你说咋做,俺就咋做。俺就不信,邪还能压正了!”

然而,众人未曾料到,赵权在狱中并未如他们所期望的那般坐以待毙。他通过一位被买通的狱卒,秘密传递消息给其党羽。

赵权的心腹谋士陈师爷,在接到消息后,迅速召集了赵权的一众党羽,商议对策。

陈师爷面色阴沉,眼神中透着狠厉:“诸位,大人如今被困狱中,形势危急。若林羽等人继续追查下去,我们皆难自保。必须要想办法阻止他们。”

一位名叫刘侍郎的官员说道:“陈师爷,那我们该如何是好?林羽有皇帝的支持,且证据确凿,我们很难正面与其抗衡啊。”

陈师爷冷笑一声:“正面不行,我们就来侧面。我听闻林羽与边疆的一些势力似有往来,我们可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诬陷他通敌叛国。只要让皇帝对他产生怀疑,便可解大人之危。”

众党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与此同时,林羽等人也察觉到了赵权党羽的异常动向。他们加强了自身的防范,同时加快了对证据的整理与完善。

但赵权党羽的诬陷之策还是产生了效果。一些流言开始在京城中悄悄传播,声称林羽与边疆的叛军暗中勾结,意图谋反。

皇帝听闻这些流言后,心中不免产生了疑虑。他召见林羽,问道:“林羽,朕听闻你与边疆势力有所关联,可有此事?”

林羽赶忙跪下,诚恳地说道:“陛下,此乃奸人诬陷。臣一心只为朝廷,为陛下,怎会做出通敌叛国之事?臣恳请陛下明察。”

皇帝看着林羽,眼神中带着审视:“林羽,朕也希望是诬陷。但如今流言四起,朕不得不有所顾虑。朕决定先暂停对赵权的审讯,待查明你与边疆之事后,再做定夺。”

林羽心中一沉,他知道这是赵权党羽的阴谋得逞了。但他也明白,此时若强行辩解,只会让皇帝更加怀疑。

回到住所后,林羽与盟友们商议。

赵启气愤地说:“林公子,这可如何是好?我们的努力难道就要这样付诸东流了吗?”

林羽沉思片刻,说道:“目前我们只能暂时妥协。先停止对赵权的公开追查,避免引起更多的猜忌。但我们暗中的调查不能停止,一定要尽快找到证据,证明我的清白,同时揭露赵权党羽的诬陷阴谋。”

李大人说道:“林羽,这是无奈之举。但我们也要小心赵权党羽在这段时间内对我们的进一步迫害。”

林羽点头道:“我会小心的。大家这段时间也都低调行事,不要给他们可乘之机。”

冯将军拍着胸脯说道:“林公子,俺会保护好你的。俺就不信,他们能把俺们怎么样!”

林羽看着冯将军,感激地说:“冯将军,有你在,我安心许多。但我们还是要以智取胜,不能莽撞行事。”

在暂时妥协的这段日子里,林羽一边暗中调查谣言的源头,一边思考着如何应对赵权党羽的阴谋。他知道,这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斗争,唯有坚定信念,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而赵权在狱中,得知自已的阴谋得逞,不禁得意地笑了起来:“林羽,你以为你能轻易扳倒我?这朝堂之上,终究还是我赵权的天下。”

但他不知道的是,林羽并未放弃,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林羽望着远方,坚定地对身边的赵启说:“赵启,莫要气馁。虽暂时受阻,但正义的曙光终会穿透这黑暗。我们定要让赵权及其党羽为他们的罪行付出惨痛的代价。”

赵启看着林羽,眼神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林公子,我相信你。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会与你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