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做出决策后,整个团队便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迅速运转起来,朝着攻克技术难题的目标奋勇前行。
老周和小李领命后,一头扎进了对设备动力传输环节优化算法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在狭小而堆满各种技术资料和设备模型的工作室里,日夜奋战。老周虽然经验丰富,但面对新的算法研究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研读相关技术文献,时不时还在本子上记录着自已的心得和疑问。小李则充分发挥自已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学习能力,在电脑前不断地进行数据模拟和算法测试。
一天,老周皱着眉头,拿着一份资料对小李说:“小李啊,你看这个算法里的这个参数,我总觉得它和我们设备现有的动力传输结构不太匹配,按照这个来调整,可能会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
小李凑过来仔细看了看,思考片刻后说:“周师傅,您说得有道理。我之前可能忽略了这个细节。不过,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对这个参数进行一些微调,结合我们之前对设备的了解,重新构建一个适配模型,看看效果怎么样。”
老周点点头:“嗯,也只能这样试试了。这事儿急不得,得一步一步来,确保万无一失。”
就在他们努力研究动力传输问题的时候,负责原材料供应的小孙也在四处奔波。他联系了多家供应商,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小孙满脸疲惫地回到厂里,向何宇汇报情况:“何工,我跑了一圈下来,情况不太乐观。原来的供应商因为设备故障,修复时间无法确定,其他供应商要么没有足够的库存,要么价格高得离谱。”
何宇沉思片刻后说:“小孙,先别灰心。你再去和厂里其他项目组沟通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多余的原材料可以调配给我们,或者有没有其他的供应渠道可以共享。我也会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从其他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小孙应了一声,又匆匆离去。
何宇转身投入到技术难题的研究中,他来到老周和小李的工作室,询问进展情况。小李有些沮丧地说:“何工,我们在算法调整上遇到了一些瓶颈,虽然做了一些改进,但效果还是不太理想。”
何宇鼓励道:“别着急,遇到问题是正常的。我们一起再分析分析。”
这时,一位厂里退休的老专家,张教授,听闻他们项目遇到困难,主动前来帮忙。张教授在工业技术领域造诣深厚,为人和蔼可亲,他一进门就笑着说:“小何啊,我听说你们在技术上碰到难题了,我这把老骨头就来凑凑热闹,看看能不能帮上点忙。”
何宇赶忙迎上去:“张教授,您能来真是太好了。我们在设备动力传输的算法优化上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案,您给指点指点。”
张教授走到桌前,看了看他们的研究资料和数据模型,沉思片刻后说:“你们这个思路是对的,但在算法的融合上过于生硬了。应该更多地考虑设备本身的特性和实际运行环境。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需求曲线,对算法进行动态调整,而不是采用固定的参数设置。”
老周眼睛一亮:“张教授,您这一提点,我们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了。我们之前确实没有从这个角度深入思考过。”
小李也兴奋地说:“张教授,那我们按照您的思路重新调整算法,肯定能有突破。”
在张教授的指导下,老周和小李重新燃起了斗志,开始按照新的思路对算法进行优化。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
小李激动地跑到何宇办公室:“何工,何工,我们成功了!经过对算法的动态调整优化,设备动力传输环节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各项测试数据都达到了预期标准!”
何宇也难掩心中的喜悦:“太好了,小李!你们辛苦了。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与此同时,小孙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他通过和其他项目组的协调,成功调配到了一部分原材料,暂时缓解了供应压力。并且,他还找到了一家新的供应商,虽然价格稍高一些,但能够保证稳定的供应。
小孙兴奋地对何宇说:“何工,原材料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新供应商那边我已经谈妥了,合同也签好了,他们下周就可以开始供货。”
何宇欣慰地说:“小孙,你这次做得很好。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能找到解决方案,不容易啊。”
随着动力传输难题的攻克和原材料供应的稳定,项目又重新回到了正轨,顺利推进。
“何宇,难题已破,前路坦荡。”娄晓娥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