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剿匪凯旋的消息,如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周边的城镇与乡村。无论是繁华的市井街巷,还是偏远的田间地头,人们都在津津乐道着这位英勇无畏的官员和他那惊心动魄的剿匪事迹。
在清平镇,茶馆里坐满了人,众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赵宇的功绩。一位名叫张老汉的老者,一边品着茶,一边感叹道:“赵大人真是咱百姓的福星啊!这黑风岭的盗贼为祸多年,官府多次围剿都未能成功,没想到赵大人一来,就把他们给剿灭了,真是了不起!”
旁边一位年轻的后生小李接话道:“是啊,我听说赵大人在剿匪过程中,智勇双全,亲自冲锋陷阵,还制定了巧妙的计划,截断了盗贼的补给线,这才使得盗贼们军心大乱,最终被一举剿灭。”
一位商人模样的人也点头称赞:“赵大人此举,不仅让咱们清平镇的百姓得以安宁,也为周边的商业往来扫除了一大障碍。以后咱们做生意的,也能更加放心地行走在路上了。”
在京城的朝堂之上,赵宇的事迹也引起了轩然大波。皇帝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汇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赵宇此人,有勇有谋,能在地方上做出如此功绩,实乃朝廷之幸。”
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陛下,赵宇此举,不仅彰显了我朝官员的风范,也为地方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对其加以褒奖,以激励其他官员效仿。”
皇帝微微点头:“所言甚是。传旨,封赵宇为三品知府,赏赐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并将其功绩昭告天下。”
随着朝廷的旨意传下,赵宇的名声愈发响亮。各地的文人墨客纷纷写诗作文,赞扬他的功绩。其中一位名叫王才子的诗人,写了一首《清平颂赵公》:“黑风岭上贼寇狂,清平百姓苦遭殃。赵公临危展雄略,剿匪安民美誉扬。智勇双全破贼阵,仁心一片护乡邦。功绩卓著传千里,青史留名万古长。”这首诗在文人雅士之间广为流传,使得赵宇的形象更加光辉高大。
赵宇得知自已被封赏后,心中却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这名声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自已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才能真正让百姓过上富足安宁的生活。
在府衙中,赵宇与柳云相对而坐。柳云看着赵宇,眼中满是欣慰:“赵宇,你如今名声远扬,这是你应得的荣誉。但我知道,你不会因此而懈怠。”
赵宇握住柳云的手,说道:“娘子,这名声虽好,但我更在意的是百姓的生活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我想在这清平镇推行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让百姓们的收成更好。”
柳云点头表示赞同:“你所想甚是。不过,兴修水利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需得与地方乡绅和百姓们商议,争取他们的支持。”
赵宇沉思片刻,说道:“我明日便召集乡绅们商议此事。我相信,只要让他们看到兴修水利的好处,他们定会支持的。”
第二天,赵宇在府衙中召集了清平镇的乡绅们。众人到齐后,赵宇站起身来,抱拳行礼道:“各位乡绅,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是为了商议兴修水利之事。清平镇虽有河流经过,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每逢雨季,便会发生洪涝灾害,而旱季时又缺水灌溉,导致庄稼收成不佳。我想重新修缮水利设施,让清平镇成为鱼米之乡,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一位名叫刘乡绅的老者率先发言:“赵大人,您的想法固然是好,但这兴修水利所需的费用不菲,不知从何而来?”
赵宇说道:“费用方面,我会向朝廷申请一部分拨款,同时,也希望各位乡绅能够慷慨解囊,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待水利设施修好后,受益的不仅是百姓,各位的田产也会因此而增值。”
另一位年轻的乡绅王公子说道:“赵大人,我听说兴修水利需要征调大量的民夫,这会不会影响到百姓们的正常生活?”
赵宇解释道:“在征调民夫时,我会合理安排,尽量避开农忙时节,并且会给予民夫们相应的报酬。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带动周边的就业,比如需要大量的工匠、石匠等,这也能让百姓们增加一份收入。”
乡绅们听了赵宇的解释,纷纷点头表示认可。刘乡绅站起身来,说道:“赵大人一心为百姓着想,我等自当全力支持。我愿捐银五百两,为兴修水利尽一份绵薄之力。”
其他乡绅也纷纷响应,表示愿意出资出力。
赵宇心中大喜,再次抱拳行礼道:“多谢各位乡绅的支持。有了大家的帮助,我相信清平镇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回到家中,赵宇兴奋地对柳云说:“娘子,乡绅们都很支持兴修水利之事,看来我们的计划可以顺利进行了。”
柳云微笑着说:“这都是你努力的结果。不过,在工程进行过程中,还需时刻关注,确保一切顺利。”
赵宇点头道:“娘子放心,我会亲自监督工程进度,绝不让百姓们失望。”
柳云看着赵宇坚定的眼神,说道:“我相信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