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工作上的挫折与起伏后,杨明和娄晓娥的家庭生活也迎来了新的波澜——因孩子教育问题,两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一场激烈的争吵就此爆发。
孩子渐渐长大,到了该接受启蒙教育的年龄。杨明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接受严格的学业训练,为将来的升学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他觉得孩子就应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早早起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晓娥,我觉得咱们得给孩子报几个课外辅导班,像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基础学科都得重视起来。现在的孩子都在学,咱们要是落后了,以后升学可就难了。”杨明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说道。
然而,娄晓娥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她觉得孩子还小,应该以快乐成长和兴趣培养为主,过早地给孩子施加学业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
“杨明,孩子才这么点大,你就让他学这么多东西,他能承受得住吗?我不想让他的童年只有书本和学习,应该让他多去接触大自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画画、音乐什么的。”娄晓娥心疼地看着孩子,反驳道。
杨明有些着急:“你这是溺爱孩子!等他以后学习跟不上了,你就后悔了。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没有好的学业成绩,怎么能有好的未来?”
娄晓娥也不甘示弱:“你所谓的好未来就是只有学习吗?孩子的心理健康、兴趣爱好就不重要了?我不想让他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机器!”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声音越来越大。孩子被他们的争吵吓得躲在角落里,眼睛里满是惊恐和不安。
这时,隔壁的邻居张大妈听到了动静,过来劝解。张大妈是个热心肠,在四合院里住了很多年,平时就很喜欢操心邻里间的事情。
“哎呀,你们俩别吵了。这教育孩子的事情啊,得好好商量,别吓着孩子。”张大妈说道。
杨明叹了口气:“张大妈,您不知道,我这也是为了孩子好。我不想他将来像我一样,在工作上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而遇到挫折。”
娄晓娥则带着哭腔说:“张大妈,我也希望孩子好啊。可我就是不想让他这么小就失去快乐。”
张大妈想了想,说:“我看啊,你们俩的想法都有道理。要不这样,找个专业的教育专家咨询咨询,听听人家的意见,再做决定也不迟啊。”
杨明和娄晓娥听了张大妈的话,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杨明点了点头:“张大妈,您说得对。我们是该冷静一下,听听专业的意见。”
于是,他们四处打听,找到了一位在教育领域颇有声誉的专家,李教授。李教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眼神中透着智慧。
在李教授的办公室里,杨明先说出了自已的想法:“李教授,我觉得孩子就应该从小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没有足够的知识,怎么能立足呢?”
李教授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娄晓娥:“那这位家长,您的想法呢?”
娄晓娥说道:“教授,我觉得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注重兴趣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业成绩。过早地给孩子压力,可能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李教授沉思了片刻,说道:“你们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这是很好的。其实,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既需要重视学业基础,也不能忽视兴趣培养和心理健康。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导他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但也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去探索世界,发现自已的兴趣爱好。等他稍大一些,再根据他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业规划。”
听了李教授的话,杨明和娄晓娥都若有所思。回到家后,两人坐在沙发上,沉默了许久。
最后,杨明打破了沉默:“晓娥,我想了想,李教授说得有道理。我们之前都太片面了。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孩子的情况,给他一个既快乐又能学到知识的成长环境。”
娄晓娥看着杨明,眼中的怒火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欣慰:“杨明,我也这么想。我们不能把自已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尊重他的成长规律。”
杨明轻轻握住娄晓娥的手:“晓娥,对不起,今天我太冲动了。以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多沟通,多商量。”
娄晓娥微笑着回应:“嗯,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