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讨价还价

杨朝的不靠谱提议,两位长辈搭理都没有搭理他。

如今复活乔甜甜,成了复活别的亲人的前置条件。

这个问题肯定是要解决的,但也不着急这一时半刻的时间。

别看杨朝昨日登基完毕,他需要忙的事情才真正开始。

光是他要改制的军政两个部门,里面就牵扯了太多的利益。

绝对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间的主线分支还需要慢慢梳理。

而这件事情又不能不做,除非杨朝愿意不闻不问做个傀儡皇帝每日混吃等死。

可就算他真的愿意这样做,那些藩王还有域外的蛮族也不会让他过悠闲日子。

更别提大离境内还有一些,随时想要掀翻大离另起炉灶的家伙。

就在杨朝每日在军机处,和几位军机大臣商谈国事。

其实更多的情况是几人在说,杨朝一个人在听而己。

杨朝最为关心的还是大离的人口和赋税,毕竟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就是这两样。

如今大离国内人口一千八百多万户,人口约莫八千来万人。

至于赋税因为先帝知晓打了多年的仗,民间百姓都过的非常困苦。

所以奉行的是轻徭薄赋,给予百姓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

同时鼓励百姓垦田开荒,只要开垦出的土地就可以归为百姓的己业。

对于徭役更是能省则省,尽量不增加百姓的负担。

在这二十来年的努力下,大离才有了如今的人口和土地。

至于赋税却是比之建国初期,没有增加上多少。

这才有了大离官员俸禄低下,还时不时的被罚俸银的事情。

按照老百姓的生活标准,这些俸银足可以供官员生活。

但官员不是百姓,光有了基本吃喝就够了生活。

就拿一个七品县官举例,虽说住在县衙里面不用花钱。

可是他一个人可管不了一个州县,最少的配备一位师爷幕僚协助处理政务。

至于什么厨子马夫之类的,虽然可以由家人兼任。

但最起码的吃穿用度是要供给的,至于那些上级官员的接待。

同僚之间的人情往来,还有下属的赏赐和奖励。

这些东西哪样都离不开银子,可一个县令全年的俸禄是西十五两银子。

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以粮食折算,这要算起来这点俸禄根本不够。

就算有人真的是想做个清官廉官,可这种人从来都是凤毛麟角。

毕竟寒窗苦读出来,那个也不是生来只想为百服务的。

再加上地方上的豪绅,个个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就算你真想做个好官,但这些家伙们要是不配合你。

怕是你的政令连县衙都出不去,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更多的是行贿索贿沆瀣一气,总之一个政体想要平稳运转很是复杂。

杨朝自己在下面待过,虽然地方不一样体制不一样。

可人性从来没有变过,要想改变这些不可能一下做到。

需要物质科技发达到一定地步,才有可能实现前世的一切。

如今的大离百姓能吃上饭,不被轻易的饿死当朝的皇帝就算明君了。

看着户部尚书报出的全年赋税,每年虽然有些结余。

可也是在没有出现大的灾害前提下,要是来场大旱灾或者大洪水。

怕是这些年的积累,都不够去填那个大窟窿的。

杨朝看过之后立马看向了丁善长,这老家伙之前可是说过能让赋税增加的。

并且还保证不会增加百姓负担,如今杨朝就想看看他能不能说到做到。

丁善长如今也是嘴苦的厉害,当初他说的赋税三年之内翻上一番。

如今全年的赋税折合成银两,差不多是一千万两左右。

可要想三年之内翻上一番,那就是得两千万两银子。

要是应个急处理个突发事件,以他丁善长在江南士绅间的威望。

别说这一千万两了就是两千万两,也是能简单凑起来的。

可要是以后年年如此,怕是他丁善长的祖坟不被人刨了。

他在士绅间的威望也荡然无存,如今杨朝看向了他明显就是让他给出交代。

这会丁善长也不敢再糊弄,如今这位年轻的陛下了。

“回陛下,老臣和您实话实说,要是有个急事临时筹措一些银两,老臣肯定能想办法把这些银两凑出来。”

“可要是年年如此,如今大离的赋税基本依靠江南地界,江北别说自给自足了,能让朝廷少拨付一点都算好的了。”

“要是把江南压榨的太狠了,怕是会出现朝政不稳的情况。”

丁善长说这些的时候,心里那是极其忐忑之前吹的牛逼虽说迫不得己。

可如今被找起后账来,怕是只把当初要挨的刀往后推了一月而己。

杨朝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其实杨朝心里一首明白。

一个国家的赋税想要翻一翻,哪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

可他同样的明白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油水的。

就算把他们的骨头砸了,磨成粉也榨不出什么东西。

真正有东西的还是那些士绅,丁善长作为江南士绅的领头人。

这老家伙有话语权,但又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收多收少就是个数量的问题,杨朝既想充盈国库又不想逼反了他们。

中间这个度就得拿捏好了,要的少了屁用没有还不够丢人的。

要的多了下面反弹的太厉害,真要闹到出兵平叛怕是得要亏钱。

杨朝一边思索一边敲击着扶手,过了一会说道。

“丁大人,告诉江南的士绅们,朕既然开了口这个钱肯定是要收的。”

“不然朕这个皇帝说的话,就真成了放屁了,到那个时候朕没了脸,自然心情就不会好,心情一不好就喜欢动刀子。”

“定国公、护国公,朕要是让你们两在江南征税,你们能不能每年给朕,多收一千万两银子上来。”

杨朝这话一出军方的这两位,立马就是眼前一亮。

军方真要能捞到这种好事,别说是一千万两银子了。

就算三千万两他们也敢应下,江南的那些士绅富户个个富得流油。

别的不说就长洲一地,怕是就能凑够陛下要的数量。

更别提其他的富庶之地了,两位国公刚要起身接下这个差事。

丁善长可是一下急了,“陛下,万万不可,让军方插手此事,那样只会动摇我大离的根基。”

“那你丁大人给我想个办法,只要有好的建议我一定会采纳的。”

“臣保证明面,不,今年的赋税增加两成。”

“八成。”

“三成。”

“九成。”

杨朝不按套路出牌,给丁善长来了个不降反增。

“五成,臣保证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今年赋税增加五成,并且臣以全家老小的性命作为担保。”

“要是陛下觉得不满意的话,那就让定国公和护国公去收赋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