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不尽如人意

途中,李承乾向李靖提到了苏定方的名字。

“卫公对苏定方有所了解吗?我想请他来做讲师。”

“有所耳闻,殿下的意思是让他担任讲师?”

李靖回答。

“正是如此,苏定方军事经验丰富,我己经安排李象跟他学习。”

李靖思考片刻,随即同意。

作为太子的手下,苏定方加入讲武堂也合情合理,未来可能会有皇帝派信任将领进入,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

例如侯君集、尉迟恭、程咬金和李勣这些名将,大都会受邀担任讲武堂的讲师。

苏定方虽然稍显不足,但太子特别关照,也没有人敢说什么。

李承乾见李靖同意,更加欣慰地笑了。

这就是太子讲武堂转变为大唐讲武堂的问题之一:权力转移到二凤手中,讲师的威望也提高了,即使是十六卫大将军也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更不用说仅仅是金吾卫将军的苏定方了。

如今有了李靖的举荐,苏定方进入讲武堂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至于讲武堂的具体运营,李靖并未多问。

太子有他的计划,而陛下自有决断。

---

太极宫,两仪殿。

李世民刚吃完早膳,还有一些时间准备接下来的朝会。

今天关于讲武堂的事务将在议程上讨论,并制定章程。

“阿难,有兴趣成为讲武堂的讲师吗?”

李世民突发奇想,询问旁边伺候的张阿难。

对于这个得力心腹,李世民一向信任有加。

“臣不敢担此重任。”

张阿难毫不犹豫地回答。

他身为左监门大将军,官职虽然合适,但作为宦官,这让他感到不合适,没有人愿意跟着宦官学习军事,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李世民想了想,说:“那你也可以在讲武堂帮帮忙,即便不想当讲师。”

讲武堂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堪比国子监,培养着大唐未来的军方将领,晋升也以这里的学子为优先。

这里是帝国唯一且最高水平的军事学府。

李世民当然不会让太子在此施加过多影响。

安排张阿难进去,至少可以起到一些监督作用,约束太子的行为。

“遵从陛下的旨意。”

张阿难非常高兴。

普通宦官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待遇呢?

其实张阿难的军事素养并不差,即便带兵打仗也不会输给普通将军。

因为自己是宦官身份,在玄武门之变后被任命为右监门将军掌控禁军时,他十年如一日地研读兵书,力求不负李世民的信任。

“你觉得,朕要不要把魏王也安排进去?”

李世民略带犹豫地问道。

这个问题他考虑己久,但仍未能决定。

太子的讲武堂优势太明显,短期内,很可能一两年内就会形成碾压之势。

魏王如果败得太快,这对李世民并没有好处。

他希望能给魏王更多时间坚持。

“陛下,这恐怕不妥。

讲武堂毕竟是由太子提出的想法。”

“陛下若此时将魏王也安排进去,一则太过明显,再则会影响不好。”

稍微思考了一下,张阿难补充道:“至少不是现在。”

李世民点了点头,意识到自己的确有点操之过急。

他在各方面都对太子施加压力,但太子却能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壮大自己的势力,这动摇了当前稳定的政治局面。

尤其让李世民不安的是,原本只在文官圈发展影响力的太子,竟然转向了军方。

对于军队,李世民一向最为敏感。

他曾凭借赫赫军功果断夺嫡称帝,深知其重要性。

他隐隐感觉太子正沿着他曾经走过的路前行。

太子像父亲固然重要,但不应该如此激进啊。

真是让人费心啊。

——

在君臣讨论时,李世民提起了太子关于创办讲武堂的想法。

现今的大唐文武官员并不像后来的王朝那样分得那么清楚。

武官也能通晓文章,许多官员走的是文武双修的道路。

即使是魏征、褚遂良这样的谏臣,也是能够拿起陌刀展示武功之人。

当时并没有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就连一般的文官也是出身世家,从小就研习文学与武艺,单挑几个普通士兵都绰绰有余。

因此,对于大唐讲武堂的建议,一致获得通过,而且众人也得知了李世民亲自担任校长,太子和李靖为副校长的信息。

初定的规程是根据国子监的模板制订,消息随即流传开来。

魏王李泰听到后,脸色阴郁,感觉杯中的酒也格外苦涩;柴令武也同样神情严肃。

“魏王不必过于担忧,听说这个讲武堂目前只招收入职旅帅的武官。”

“短时间内,这对太子的力量增强不会有太大帮助。”

由于折冲府的旅帅仅为八品下的小官,所以对政治格局的影响有限。

这项政策是由太子与二凤商讨决定的。

魏王深沉地道:“你知不知道,为何讲武堂招收的是旅帅?这些旅帅大多出自寒门,太子意在以此为起点,培养大量心腹部属。”

“在未来对抗高丽的战役中,这些人必有大功可立,晋升机会颇多。

由此引发的政治影响力将极其庞大。”

据悉大唐设有634个折冲府,每府约有10名旅帅,全国旅帅总计大约6340名。

讲武堂规定每年开设两期培训课程,每一期西个月时间,每次招生三百人。

秋后征战高丽时,这批旅帅必定参与作战。

一旦他们在战争中有功受赏,必然会升迁,这意味着他们日后将成为受太子控制的一部分军队力量。

更进一步来说,太子会不断输送新的学员加入,并强化自身势力。

如果仅以每年新增600计,两年便是1200人。

即便太子掌握其中几百,也会打破当前的政治平衡。

更何况他极有可能利用自身权力,提升他们的职务,调派至长安周边,甚至是十六卫之中。

拥有如此强大的军方势力,任何人都会感到惧怕,遑论魏王本人,甚至父皇都会觉得棘手。

“陛下当然不会让太子变得太过强权。

难道陛下发觉不到太子的本质?讲武堂属于整个大唐,又岂能由太子独控?若他只是挂一个虚名,恐怕很难有效地培育忠诚之人。

而朝中将领也会陆续进入讲武堂。”

对此,柴令武试图安慰魏王。

他同样明白这一点。

最关键之处在于李世民及李靖的加盟使得讲武堂显得更加重要,它不仅是为了培养军事人才,还涉及到更大的政治影响力。

“魏王您是否考虑请求陛下让自己加入讲武堂呢?”

当冷静下来后,魏王问到这个想法。

“魏王不妨试探一番,但恐怕陛下称不上首肯。”

柴令武虽未明确说出,但他感觉陛下未必会应允此请求。

毕竟近期魏王声望极高且风头强劲,加上讲武堂本为太子所倡办。

即便陛下愿意,太子也可能坚决反对。

即便是对魏王有些偏爱,也没到要抢夺太子的东西,让魏王分享太子权力的地步。

如果真到了那个地步,完全可以首接废掉太子,改立魏王为太子。

不管陛下怎么想,至少目前还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他打算废黜太子。

“明日我进宫去问问父皇。”

李泰虽然没有把握,但也得试试才行。

——

第二天,讲武堂的具体章程就交到了李承乾手中。

主讲师当然是李靖,这一点毫无争议。

其余的讲师还包括侯君集、尉迟敬德、李勣、刘弘基、程咬金、薛万彻、李道宗、苏定方以及太子李承乾。

考虑到旅帅们的素质差异,将三百名旅帅分成五组,每组六十人。

十个讲师中有五个为常驻,另五个为流动教学。

除此之外,还安排文官参与授课。

因为有些旅帅不是世家出身,根本不识字,甚至没有读过书,需要从基础扫盲开始。

作为名誉校长,李世民自然不会经常过来授课,偶尔来上一次大课就算不错了。

李承乾当然不满意这一安排,根据章程,他每五天只能上课一次,且只带一个班,这意味着每次只有六十个学员接触不到,如何大批量培养亲信?这样一来岂不是替别人做了嫁衣?

因此,李承乾拉着李靖一同去太极宫向李世民反映。

“承乾,讲武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非你提建议,朕本不会让你参与教学的。”

“现在你在讲武堂,主要任务是学习。

待有所成就后,朕自会让你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

李世民感到头痛的并不是担心太子培养势力的问题,而是担心太子为了培植亲信而去误人性命。

他对讲武堂十分重视,计划每年都培训六百名旅帅,十年后,大唐几乎所有的折冲府的旅帅都会经历讲武堂的培养。

这样兵权会更集中在皇权手中,对世家产生更大的制约作用。

“陛下怎么认定我没有能力教好呢?您不妨问问卫公。”

李承乾拉住李靖是为了请他说情。

李靖无法拒绝太子的好意,毕竟之前太子是第一个想到找他的。

“太子对兵法确实有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他无奈地说。

“真有这样的事情?”

李世民有些怀疑。

李靖回道:“臣与太子多次研讨兵法,教导应不成问题。”

李世民略一沉吟,尚未答应。

李承乾补充道:“那就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尝试,如我不称职,自然会辞职。”

“难道陛下连这一个月的机会都不愿给我吗?”

看到太子这么恳切,李世民最终点头答应:“好吧,那就试一个月,但如果你表现不尽如人意,可别怨朕。”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