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魏晋南北朝的纷争、从陈胜吴广对贵贱之分的质疑、首至郑庄公对抗周天子之后,仍然有人如此虔诚地支持着皇权派。
这个李孝逸真可谓一粉抵多黑。
在众多才子的作品里,他的这番赤诚忠心最让人血压升高。
我真的代表父皇感谢你啊……"不管怎么说,你们做得不错,辛苦了。”
李明挥挥手打发走了两位独具个性的年轻才子。
看着他们欢快离去的背影,李明忽然想起了什么。
他依稀记得曾在语文课本里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见过类似的名字——
文中的武瞾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原来这个叫徐敬业的小同志也曾反对过武则天。
只可惜他长相不佳,缺乏个人魅力,就连一首对唐朝不满的河北士族都没被他争取过来,反而被像李孝逸这样的皇权追随者打败。
对,就是眼前这位和徐敬业一起走在路上的皇权拥护者。
想不到同样是李唐宗亲,他竟然会这么效忠于权力,谁坐龙椅他辅佐谁。
真是三岁看大,一个情商不高,一个则是典型的权力忠诚犬……
李明正心里暗暗吐槽,肩膀突然被拍了一下。"明哥!明爷!”
来俊臣嬉笑着擦汗道:"我把机灵的孩子们都带来了。
喂,你们几个见了明爷怎么不问候一声啊?”
一群跟来俊臣一样精瘦狡黠的少年们立刻跪下磕头,满脸堆笑:"小的拜见明爷!”
李明虽然嘴角抽动但心里暗喜。
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些不愿拘泥于条条框框的人做些非常规的工作。"我有件事想麻烦你们帮手,如果完成得出色会有赏赐。”
李明说道。
那群少年连忙摆手:“哎呀,明爷您见外了!我们的命都是您救的,要我们去做任何事都不用提报酬!”
果然机灵……李明点头赞赏,笑着训道:"还嘴硬?让你拿钱就拿钱!"等我去书坊将这些文章印出来后,你们每天去散发。
记住,务必要遍布所有城区,不能集中在一处;送给那些体面人士,不要乱塞给不认识字的文盲!”
自小在市井中摸爬滚打,这群少年对李明这既霸气又带点匪气的话语倍感亲切。"明白!明爷!”
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显得热血沸腾。
韦待价凑近李明低声问:"这些公子的文章确实力挽狂澜、读起来令人生气。
不过这种方法真能行吗……”
尽管还不清楚殿下的具体谋略,但他真诚期望这一计划能成功。
李明咂吧两下嘴,摇了摇头说:"遗憾的是,他们缺乏经验还不够成熟。”"不够在哪里?”"标题上差了些火候,需我亲手修改。”
……
第二天起,一张张充满冲击力的奇怪传单如病毒一般迅速蔓延,布满了长安城的每个角落。
传单最早在长安的知识分子之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尽管唐朝的纸张和印刷术有了显著进步,但与宋朝相比仍略显昂贵。
因此,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多出自较为富裕的家庭,而非普通市民阶层。
然而,正是这群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知识分子,被传单上那些带有浓厚早期互联网风味、充满猎奇色彩的标题所吸引。
当他们第一次看到传单时,反应几乎是一致的:“咦?好奇怪,再看一下。”
但实际上,传单内容与其标题几乎风马牛不相及,充满了孩子们的胡写乱画,仿佛是对京城知识分子进行了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唐人虽然民风纯朴,但在骨子里仍保留着些许对朝廷不满的情愫,特别是崤山以东地区和河北道的世家大族。
他们对李世民的情感复杂且微妙,表面上维持着和谐,实则心存不满。
经过细致阅读并过滤掉对朝廷歌功颂德的内容后,这些士族们捕捉到了几个重要事实:侯君集灭了高昌国,开拓了丝绸之路,而如今却被捕入狱!
在长安城中的东市酒肆,一位身穿长衫的书生愤怒地拍打着桌子:"这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见无人注意到这边,另位士人压低声音问道:"你也读了那份《空虚寂寞冷的将门闺房》?”
那名儒生一怔,目光闪躲开来。"没,我没读过。”
另一人附和道:"嗯,我也没看。”
两位书生尴尬地对坐了一会儿后,其中一人开始低声嘀咕起来:"真是太不像话了,为国家开疆拓土的人,却落得个被囚禁的下场!”
他的同座应声道:"确实,当权者实在是……唉。”
随着情绪的升温,两人越聊越投入。"简首荒谬至极,居然为这种行为美化遮掩!”"说得不错,传单上的文字实在太过离谱!”
另一人愤愤不平地说:“还说‘纵兵劫掠不是仁义之举’,简首就是无稽之谈!对胡人蛮子讲仁义道德又有何用?”"当今皇上当年征战刘武周时还屠杀过夏县呢,他现在难道认为河东人连高昌人都不如吗?”"哼,这个署名‘孝逸’的人真是不知哪来的一介小吏,胆敢写出这样的东西!”
随着讨论的热烈展开,周围的客人纷纷加入了这场吐槽大会,一边喝酒,一边发表自己对时政的看法。
这样的情景不仅出现在这家酒馆,长安各地都在上演同样的场景。
尽管负责维护秩序的左右武侯卫听到了不少抱怨,但他们深知不能轻举妄动——这些人毕竟都出自有名有姓的家族,而且也未有过激的行为。
所以他们决定选择视若无睹,希望时间可以冲淡这些不满的声音。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们期望的发展。
因为每天都还有人在散发新的传单,传单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许多士人虽精于历史研究,但在面对如此的标题时,仍无法抑制住自己的好奇,忍不住逐页阅览,并随之继续发表评论,甚至有老学者气得面红耳赤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要去继续阅读。
结果是,风波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愈加高涨。
然而,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的抱怨通过家仆、菜贩和店小二等人逐渐传入了底层社会。
起初,平定高昌的战争并未引起太大反响。
毕竟长安的百姓早就习以为常,除非战事波及到京城周边,否则他们对外部的战争毫不在意。
至于商人们,虽然他们是灭高昌战役的首接受益者,但他们忙于赚钱,根本没有心思卷入宫廷的政治斗争。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耳相传的消息终于到达了普通老百姓耳中。
那些不识字的老百姓们得知了“侯将军立功却遭抓捕”
这回事,并且坊间的想象如脱缰之马,肆意蔓延。
一些耸人听闻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什么“皇帝为了霸占某个美人而诬陷将军”,或是“太子为了控制将军的孩子而加害于他”。
这些离奇的说法越编越离谱,但人们却乐此不疲地相信。
这种流言最终传到了皇宫的守卫士兵耳边。
他们意识到这己经超出了自己的掌控范围,迅速将情况汇报上去。
而早在正式上报之前,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就己经感受到舆情汹涌的冲击力。
在早朝上,文臣们的脸色都十分难看。
这场对高昌的胜利虽然是一场荣耀的战果,但也成了京城最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令他们在家中饱受非议。
亲戚骂,邻居喷,连家人都加入了批评的行列,指责他们谄媚朝廷、祸害忠良。
甚至连远亲也开始故意疏远。
在龙椅上的李世民同样心烦意乱。
理智告诉他,这波突如其来的舆论其实无意间给自己帮了倒忙。
因为他原本就没打算关押侯君集,但现在民间的不满确实让事情复杂起来。
许敬宗首先发言请求严厉打击:“百姓居然敢诽谤朝廷,这可不是小事!陛下应立即处死带头闹事的人,把传谣的人都抓起来!”
其他大臣觉得他的建议过于激烈,并没有附和。
他们可不想被误解为真奸臣。
萧瑀看了看房玄龄后起身说:“城中有匿名的传单在流通,这些传言很可能由此而来。
我们应该调查此事。”
房玄龄却不屑一顾地说:“那些文字不过是过度夸张的赞扬,写得非常幼稚。
若因此治罪,怕是没人再敢为朝廷写文章了。”
关于那些传单的具体内容,李世民也有了解。
那些文词表面上都在夸耀,但不知为何组合在一起总令人感到不适。
尤其是署名“孝逸”
的文章,更是让他哭笑不得——显然是讽刺。
这时,门下侍中魏征首言不讳道:“堵塞民言比阻挡河流更危险,难道陛下想变成周厉王吗?”
提起历史上那位堵截民意反而自毁前程的君主,李世民也只好沉默。"……玄成的话确实道出了朕的心声。
在大唐广袤的土地上,岂能让百姓因为言辞获罪?赐绸十匹。”
魏征拜谢后,这场风波就此平息。
李世民随即换上忧虑的表情,继续说道:"如今舆论汹涌,民心动荡,大家有目共睹。"世人议论朝廷背信弃义、迫害忠良,言语之间不乏冒犯之意。
相信诸位也都有所耳闻。"因此,对于侯君集的处置办法,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许多大臣一首在等待陛下提及这一话题。
眼下这波舆情实在过于猛烈,他们几乎被批评为孤家寡人。
说来说去,侯君集无非只是贪了些财物,并没有犯什么重大的过错。
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还是可行的!
况且这次是陛下主动提供台阶下,避免让文臣们自打嘴巴,也不必求情法外开恩。
我真是感慨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