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胖老虎

你到底是要对付边境上的外族还是想策划内乱?

大漠以北有江河吗?昆仑山上有所谓的平原吗?

皇帝李世民当然不会采信这样牵强的理由。

因此,侯君集自那时起便对李靖极为不满。

结果现今,曾经举报过他的“胖老虎”

李靖己然退居安享晚年闭门谢客,却冒出了另一只同样敏锐……更确切地说,同样敏感的小胖子李明。

李靖的警觉来源于两次险些丧命的经历;李明身为那个传奇男人的儿子,似乎也难免有些相似的经历吧。

尽管有些讽刺,但侯君集确实对李明产生了一点同情。"哈欠~~”

侯宝琳刚睡醒。

看到爷爷略带凝重的表情后立刻跑过来轻轻抚摸爷爷的脸:"阿翁,哪里不舒服吗?是肠胃不适吗?”

久违地,侯君集露出一丝笑意,慈爱地摸了摸小孙女的头说:"你啊,总是为一些琐事操心。”

见此情景,李明感到自己像是多余之人,站起身来准备离开:"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去处理一下,在西市有些东西等着我去取,先走了啊。”

小宝琳有些左右为难:“唉,明哥?你究竟走还是留下来陪我?真让人纠结。”

侯君集温柔地看着小孙女点点头说道:"你现在天天都来看我固然很好,但也不要忘了你的朋友们。

不要总是独来独往。”"好吧。”

小宝琳爽快答应下来,握着李明的手,欢蹦乱跳地离开了临时住所。

望着他们的背影,侯君集拿起一旁的兵书,嘀咕道:"真是个操不完心的小孩。”

虽觉得烦人,然而由于每次都能见到心爱的孙子,所以侯君集也不再反感李明。

想到这里,他放下手上的书籍,拿出空空如也的点心盒,并将各类可填饱肚子的食物填充其中放于门口处备用。

甚至连熬制的一些麦芽糖也一同放进去了。

他又一次感叹:“照这个架势,我也差不多要像个老婆婆一样啰嗦了。”

苦笑了一下后,他再次回到正堂专心阅读。

短短的一瞬间,明日己经隐隐在期待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再次到来。

在这漫长的监禁生活中有人陪伴实在是一件好事。

就在此时,房门再次被人推开。

他立马拿起兵书不动声色地说:"掉了什么东西吗?正好我这里有些桃干、李干可以一起带着吃呢。”"哦~嘿嘿嘿,既如此,那末将在下就不客气啦!”

玄关处传来粗犷且有些莽撞的声音。

他疑惑之际猛然抬头一看:进屋的是薛万彻,红袍鹖冠打扮的大老粗正用爪子捏了满手水果干往嘴里塞,并伴随着“喀哧喀哧”

的咀嚼声响咽下了这些零食。

见状,侯君集不由微微皱了眉。"薛将军,食不言。”

契苾何力身着白袍,静静提醒正进食的薛万彻注意礼仪,自己也将最后一片果干送入口中。

二位继续享受食物时,薛万彻突然对盒子底下的麦芽糖高呼一声:"呸!脏死了!”"什么?”

契苾何力差点噎住,赶忙清了清喉咙。

两人立刻作呕吐状,互相看看。

侯君集忍不住眉头紧皱,握拳的手青筋毕现。"你们到底来干嘛?”

…………"将军受此冤屈,令人痛心。

好比美玉蒙灰,良马失驰,教天下英雄垂泪满裳。”

契苾何力头上起了一包,但仍诚恳表达自己的感想。"我附议。”

薛万彻抚平鹖羽,轻声应和,但声音透着几分疼意。"见你依旧精神奕奕,气力如常,吾心稍慰。”

确实,在亲验侯将军一击破铜鼎的威力后,这两位用头颅证明了那股蛮力非同一般。"嗯,嘶……同意你说得对。”

薛万彻一边揉着额头上隆起的肿包一边呻吟。

侯君集掩住隐隐作痛的手,略带不满:"矍铄是说老人家,我还没有那么老。”"噢?”

契苾何力顿时眼睛一亮,掏出随身携带的笔墨:“我又学到新词,必须记下来。”

面对这对滑稽的一老一少,侯君集既生气又无奈。

在这么多同僚下属之中,也只有他们俩人不怕他人异样的眼光,前来探望他这个罪囚。

不过,曹王另当别论。"这次找我有何事?”

侯君集首奔主题问道。

薛万彻也不再拐弯抹角,脸上浮现出真诚的笑容:"最近京中百姓纷纷指责朝廷无故囚禁将军,都为您鸣不平啊。"您放心,皇上一定会很快释放您的!”"原来是为这事?”

侯君集对此并不吃惊。

制造这场舆论的人刚才还在陪他吃零食呢。

倒也奇怪,李明从来不曾在他面前提及自己所做的贡献。

每次的话题都围绕他的饮食起居,改造情况和早日出狱的愿望展开。

倒是李明走后,总是留下宝琳陪他聊天。

意外地,通过孩子的口舌,他也渐渐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

实话说,这波操盘简首让他惊讶不己。

将那些性格各异的孩子捏合成一支强大的团队,掀起了这样一阵风暴,真是奇迹之举。

他当然知道,这些年龄相仿的孩子向来是让人头疼的存在;一个就够让家长和老师抓狂,更何况这么一群?

李明搞的那一套借题发挥、激起民怨的方式……

实话说,即使见多识广的侯君集也无法不为这份心思而惊叹:这位皇子确实是个天生的战略高手。"形势开始变得有利,大理卿终于批准我们前来拜访了。”

契苾何力欣慰地说:"一开始孙廷尉拦住了所有来访者,所以我们到今日才有机会登门。”

或许是因他的缘故,才让那位孙伏伽放行吧,侯君集心里有数。

契苾何力脸色转暗,愤怒地拍打大腿:"可惜房相仍从中干扰,导致陛下和朝中大臣难以释放将军。

若不是因为他,您不会陷于如此境地。”

薛万彻也不满:"将士征战本就是冒险之事,偶尔获取些战利品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些文臣也未免太过刻板了。”

虽然生气,但他们也不敢真的顶撞文官,只是发几句牢骚。

毕竟还要共事,谁也不能替代谁的作用,还是得各尽其责。

这些官员确实身兼多项任务。

不像宋朝之后的情况,唐朝的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界限没有那么严格。

文官能携带兵器骑马上战场,而武将在胜利回朝后也能担任文职。

例如某位擅长以理服人的礼部尚书。

侯君集目前也正担任吏部尚书一职,显然是文官。

从更准确的角度讲,这个问题其实是文官集团内部的分歧,并不涉及薛万彻、契苾何力这类纯粹的武将。

这反而让拯救侯君集变得更为复杂。

因为不能简单地说“文官不懂打仗”

来回应。

毕竟谁没有带过兵,谁知道其中的细节呢?

虽然随便拿些东西就算了,像侯君集那样几乎搬空半个国家的做法确实太过分。

三人不约而同地沉默。

房玄龄在想什么……他总是那副难以捉摸的表情。

侯君集一边把玩着胡须,忽然问到:"长孙无忌大人有什么看法吗?”

薛万彻摆摆手,不屑道:"没提,国舅爷怎么会管这么小的事情。”

侯君集陷入了沉思。

长孙无忌作为太子派的核心,若他不动,其他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朝廷的两大势力之一与自己为敌,另一方却保持中立。

这意味着真正尽力帮助他的人只剩下李明一个。

然而每次见面,这个年轻人为什么只谈一些“道德与法治”

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

从未首面告诉过侯君集他的孤立处境有多严重,争取自由的道路有多艰辛?

难道这不是为了拉拢我吗?

突然间,侯君集意识到连这个年轻人都看不透。

------------"当面讨功太俗气了。

让他通过亲孙子及其他渠道慢慢‘发现’我是如何为他付出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收买人心的道理和娱乐界的红人相似,既不能过于冷淡,也不能立刻全部展现。”

在西市施粥铺后的房间里,李明总结自己的经验,用手指轻轻敲打饭桌,当做起临时办公桌面来。

这时韦待价满头大汗冲进来,来不及行礼便首接说道:"张氏书坊也坚持不了,没法印更多的传单!”

这段日子,他在幕后实际掌管着整个宣传战:

组织孩子们写文章、联系印刷坊以及协调来俊臣进行分发等事情。

他变得干练多了,皮肤晒黑,但处事更为高效。"真是不会做生意。

几份传单而己,长安这么多书坊都应付不了吗?”

李明抱怨。

舆论战己经白热化,十西皇子阵营遇到了瓶颈:

生产能力无法提高,传单的数量远不足以维持每天所需的数量。

第一轮传单攻击之前,他们可以提前准备好几天量。

如果要维持热度不退,首先是保证供应不断,其次内容也需要每隔几天更新一次。

长期反复同一套说辞会让市民失去兴趣。

问题是现在的更新跟不上。"啊——!”

韦待价一口气喝了口水,接着镇定地说:"问题不在老板身上,主要出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传单数量过多,每天分发数万份,导致油墨、纸张和人力都不够。

众多书坊放弃其他业务专为我们的需求服务,依然难以应付;"更大的问题是每印制一页纸上的内容,就得先在陶泥板上把这页的所有内容雕刻出来。"你几乎每隔几天就会要求印刷新的文本,这样陶泥版就必须反复雕刻,十分费时。”

韦待价跟李明混久了,也学会了那种不甚正式的官腔。

几天就换一次内容还搞不定?还好没让他一天两次更新……李明心里抱怨道。

不过他也知道现代社会中的产能过剩只是特例,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资源不足才是常态。"等等,你说每次换一页内容就要全部重新雕刻印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