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回京州

傍晚六点,颠簸了一天的祁同伟终于回到了京州。

夕阳的余晖洒在车站的屋顶上,给这座繁忙的城市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他拎起行李,转身看向跟在身后的双胞胎姐妹,心中思索着该如何帮助她们。

然而,眼下最要紧的,是让她们放下对自己的戒备。

“我叫祁同伟,汉东大学政法系的学生,你们呢?”祁同伟微笑着开口,语气温和而自然。

高小琴微微一愣,随即低声回答:“我叫高小琴,这是我妹妹高小凤。”

她的声音有些局促,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

高小琴没想到,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仅心好,还是个大学生。

按照家乡人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知识分子。

对于知识分子,姐妹俩既向往又尊重,同时又带有一定程度的自卑,仿佛他的影子都比自己要高大。

祁同伟敏锐地察觉到了她们眼中的黯淡,笑着缓和气氛:“我家是岩台市祁家村的,当初定成分的时候定的是贫农,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到我这一代,才出了我这么一个大学生。”

他的语气轻松,带着一丝自嘲,却并不让人觉得难堪。

“那我们是老乡咧!”高小凤惊喜地叫出声来,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她们出生在岩台市大北湖湖里乡湖心岛的一个渔村,按照祁同伟的描述,双方仅仅相隔一个县城。

“缘分就是如此奇妙。”祁同伟笑着回应,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农民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相反,这让他感到自豪。

“我们都是伟大的工农联合。”祁同伟开了个玩笑。

高小琴和高小凤听到“伟大”这个词,心中的戒备和紧张略有缓解。这个字眼,还从未与她们的生活有过任何关联。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祁同伟继续问道,并不急着出站。车站里人来人往,嘈杂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他的目光始终温和而坚定。

高小琴抿着嘴唇,正犹豫着要不要说实话,旁边的妹妹就己经脱口而出:“我姐说来到城里后,先找个包吃包住的工作。”

话音刚落,她就有些后悔,果然立马就被姐姐狠狠掐了下腰。

“别乱说话!”高小琴有些懊悔,同时又有点脸红。

可祁同伟并没有丝毫要嘲笑的意思,正如他所说,自己也是农民的孩子,两人所经历的一切,自己也曾亲身经历过。

在当前这个年代,从务农转变为外来务工人口的,多半是来城里投奔亲戚,然后挤在餐厅、饭馆给人刷碗端盘子,用他们创造的价值,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样的日子有奔头吗,至少它符合一部分人的构思和利益。

祁同伟摇了摇头,收起发散的思绪,先带着姐妹俩离开嘈杂的汽车站。

“先去吃饭。” 他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姐妹俩初来乍到,像两只误入世界的青涩小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却又充满畏惧。

姐姐高小琴虽然比妹妹有主见,但依旧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轨迹。

祁同伟看在眼里,决定做点什么。

他带着高小琴和高小凤在车站外面的小餐馆吃了顿便饭,一个青椒肉丝、一盘酸辣白菜,再加上西红柿蛋花汤,共计花费西块钱不到。

两菜一汤,三人吃的很干净。

“你们有身份证吗?”祁同伟在吃饭时突然想到这个问题。

90年代初,身份证尚未全面普及,虽然1984年己经开始试点发放,但到1990年,许多偏远地区仍未完全覆盖。

京州作为汉东省的省会,是继京城后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他自己就有一张第一代身份证,纸质材料,信息手写或打印,防伪技术简单。

身份证上包含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等信息,但没有芯片或电子功能。

至于高小琴姐妹,两人居住的地区较为偏远,他也不确定政策有没有惠及到大北湖湖里乡。

“有的。”高小琴从口袋里掏出身份证,递了过去。

祁同伟接过看了看,心中稍稍松了口气。有了身份证,至少在城里工作和生活都会方便许多。

“那就好,今天晚上你们先找个招待所住下,等明天天亮了再说。”祁同伟将身份证还回去,简单做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现在天色己晚,就算自己想帮她们解决生存难题,也得等到明天再说。

有身份证能解决很多麻烦,否则的话,连住宿都是个问题。

就这样,姐妹俩在祁同伟的安排下住进了招待所。

“我得先回学校,有什么事明天再说。”他付了钱,并不准备做过多的停留。

“大哥!”高小琴突然叫住了他。

祁同伟转过身,笑着纠正道:“不用叫大哥,首接称呼名字就行。”

高小琴并不在乎这些,而是快速组织好了自己的语言。

“你留个欠条吧。”她说。

祁同伟本想拒绝,却看到了她眼中的坚持和闪烁着的晶莹的泪花。

他不再坚持,打开背包,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纸笔,写了张欠条递给了对方。

高小琴在衣服上擦了擦手,郑重其事的接过,像是完成了什么心愿。

“你是个好人。”她脸上绽放出如山茶花般的笑容。

祁同伟欲言又止,像是有话卡在喉咙,最终只是勉强挤出一个微笑。

“和妹妹早点休息。”

等他不再停留,转身离开,高小琴锁上房间的门,怔怔出神。

“姐,我们遇上好人咧。”高小凤没心没肺的回忆着这一天的经历。

高小琴回过神,忽然泪如泉涌,身子骨如的烂泥一样,靠着门板滑了下来。

“姐,姐.......”高小凤飞奔过去,抱着她发出哽咽。

姐妹俩其实并非是什么进城务工,她们是从家里逃出来的。

有个姓杜的大老板来到渔村,那个不配称之为‘父亲’的男人,以低廉的价格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卖给了对方,美其名曰让杜老板带着她们去城里享福。

而半辈子都是有了上顿盼下顿的高小琴,趁着夜色偷拿了一些钱,随便套了身衣服就带着妹妹逃走。

后来路上被人骗了车费,几经波折,才去到三里铺派出所求助。

如果当时祁同伟没有在车上发现并降服那群人贩子,双方就会就此错过。

命运的安排,让这对可怜的姐妹花,遇到了她们口中所谓的‘好人’。

关上门的那一刹那,高小琴再也忍不住。

她痛恨着那个吃人的家庭,但也在心里发誓,自己拼了命也要混出个人样。

“不回去了,我们再也不回去了.......”

高小琴抱着妹妹,在霓虹灯闪烁的京州夜晚,哭得泣不成声。

门外,下了楼又转道回来的祁同伟,大概明白了她们为何那么容易就跟自己走。在两姐妹眼里,他这个突然出现的 “好人”、“英雄”,是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黑夜闪烁,祁同伟深吸一口气,将内心的情绪伴着夜色咽进肚子,一言不发的转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