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女儿是早恋了吗

刘大炮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三十多岁,听说这是章局长介绍来干活的,当即就应了下来。

不过还是把司机拉到一边,悄悄问了一句:“这小孩是章局长的什么人,章局长想让他来工地干点什么?”

司机说:“具体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是章局长女儿的同学,章局长说他泥水活做的不错。”

“是局长女儿的同学啊?”刘大炮心里有了底,只要不是亲戚就行,女儿的同学那就远了,用不着太照顾。

回来就打量了一下杨锴说:“小伙子个子倒是挺高,就是身子瘦了点,我们工地上可是很苦的,怎么样,能吃得了苦吗?”

杨锴拍拍胸脯说:“队长,你放心,我在家什么活都干的,保证什么苦都能吃了。队长你要是不相信的话,就给我几天试用时间,满意了你就留下,不满意的话你只要说句话,我扭屁股就走。”

刘大炮说:“好,那就按你说的办,到时候可不能在章局长面前说我的坏话啊。”

杨锴说:“男人哪能干那种事儿。”

刘大炮哈哈一笑:“对,说得好,兄弟,这句话我喜欢,说吧,你什么时候能来上工?”

杨锴想了一下,给谢老奎凑的三百块钱还没凑够,还差几十块钱。要是现在就来工地上班的话,那开工钱最早也要到下个月了,那三百块钱一时半会就没法凑齐。

还不如迟来两天,捉两天蝎子把这三百块钱凑够了再来工地也不迟。

于是就说:“队长,这两天我家里还有点事儿,大后天吧,大后天我来上工。”

刘大炮很爽快的答应了:“行,大后天就大后天,一言为定!到时候你什么都不用带,我这里什么工具都有。”

说定了工地的事儿,杨锴就和司机一起返回到了章家。

和章志国章依然说了一下,就骑着自行车早早的回了龙脖村。

不过他走了以后,章依然就埋怨起父亲来:“爸,你怎么不跟杨锴他们一起去工地,你要是去了,刘大炮肯定会给他一个比较轻松一点的工作。”

章志国看了她一眼说:“怎么,心疼了?”

章依然一下子俏脸涨得通红:“爸,你胡说什么呢?杨锴是我同学,什么心疼不心疼的,你再这么说我不理你了。”

章志国说:“好了丫头,作为你的同学,我帮他找个稳定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你记住一点,帮人是给他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仅是让他赚到钱,还要锻炼他的能力。如果刘大炮看我的面子给他一个过于舒适的工作的话,那他就什么也学不到,以后离了我们他将是一事无成,他也永远无法摆脱贫穷的命运。”

章依然噘着嘴:“行了你就别在这里说教了,老爸,你说的都对行了吧?”

说着就回了自已的小屋,把门给关上了。

章志国看看彭淑琴,努了努嘴,低声说:“看见没有,你这宝贝女儿可是有点不大对劲,你没发现她对这个杨锴有点过于关心了吗?”

彭淑琴说:“我也感觉到了,咱家女儿什么时候这么关心过别人尤其是男生的事儿啊,怎么对这个杨锴这么上心?”说着就紧张起来:“你说她会不会是早恋?她可是正上高三呢,明年就要高考了,会不会影响学习?要不要不让他们接触了?”

章志国想了想说:“应该还不至于,她现在应该就是一个朦胧的好感,还不至于到早恋这个地步。我也观察过杨锴,这孩子心里很纯净,也没有那些过分的想法。而且他对依然英语辅导的也很有成效,依然也确实需要他的辅导。你也说了,依然明年就要高考了,不能让她有任何的心理波动,你现在要是让她和杨锴断了来往,她肯定会有想法,说不定会有逆反心理。还是观察观察吧,只要他们没有越界的举动,就不要太过敏感,一切等他们高考结束了再说。”

杨锴骑着自行车回到家,把自已要到城里参加施工队跟着搞建筑的事情给父母说了一遍。

杨泽民有点不太理解:“小锴,咱们现在每天抓蝎子卖蝎子一天就能卖几十块钱,何必出去跟着别人干活呢,在城里帮别人盖房子一个月才能挣多少钱?”

杨锴就说:“爸,咱们捉蝎子卖蝎子虽说现在挣的钱不少,可是蝎子是越捉越少的,等到蝎子捉完了,我们拿什么卖钱?而且现在村里人好像已经有人知道我们在捉蝎子了,要是他们也跟着干的话,那我们就更捉不到蝎子了。”

谢颖翠也说:“是啊,儿子说得对,这两天村里的人就在说你们俩在捉蝎子,还有人问我打听捉蝎子干什么,是卖钱的吗?我都给支吾过去了。不过这些人肯定不相信。”

杨泽民也想起来了,这两天村里有些人看自已的眼神好像有点不太一样,今天上午还有人跟自已打听,儿子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去城里干什么去了。

看来,这卖蝎子的生意是做不了多久了。

“我们再抓紧时间捉两天,等把给姥爷的三百块钱凑齐了,我就去城里做工。你别看城里做工现在没有卖蝎子来钱快,可是以后等我做大了,我要把城里的工程都包下来,到时候我们挣的钱就比卖蝎子多得多了。”杨锴说。

杨泽民抽着旱烟点点头:“行,都听你的,等咱家挣下了钱,就好好盖三间大瓦房,把你的媳妇娶回来,我和你妈就完成任务了。”

杨锴苦笑,想起了一个笑话。

有人问农村的小孩:“你种地干什么?”小孩说:“卖粮食挣钱。”

又问:“挣钱干什么?”

“挣钱盖房。”

“盖房子干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干什么?”

“生娃娃。”

“生娃娃干什么?”

“种地挣钱”

……

往复循环。

老一辈农村人的眼界可能就这么远。

但自已,有更远的目标。

正在这里苦笑呢,突然听到院子里有人喊了一声:“泽民哥,泽民哥在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