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步步惊心:胤礽57

众人齐声开口道:“天佑大清,众将威武!”

康熙在众人的喊声中康熙笑弯了眉眼挥手,众人都回到了座位上,康熙坐到了龙椅上,看了一眼梁九功,梁九功笑吟吟的让旁边的李德全上前,李德全对梁九功轻微俯身上前大声道:“索绰罗·博敦、富察·巴克坦上前听旨。”博敦与巴克坦对视一眼,眼中的惊喜显而易见。两人上前跪在大殿中,梁九功大声喊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索绰罗·巴敦与富察·巴克坦二位,值噶尔丹犯境、二人于枪林箭雨之中毫无惧色,冲锋陷阵,常身先士卒,破敌之精锐,挫寇之锐气。彼时太子殿下,监军于外,运筹帷幄。二位爱卿殚精竭虑,辅佐左右,助力太子决胜千里,终使噶尔丹溃败远遁,还我山河清平。二位之忠勇、谋略、功勋,朝堂共睹,天下皆闻。朕心甚慰,特封索绰罗·巴敦、富察·巴克坦为乾清宫门侍卫,望尔等入职宫廷,继续恪尽职守。值卫内廷,当如护疆土般坚毅;侍奉君侧,亦怀赤诚之心不二。钦此!”两人高兴道:“谢主隆恩!”

富察马齐老神在在的喝着酒,但旁边的大臣都悄悄摸摸的看了好几眼,有人在心中感叹道:终究是世家大族,难怪太子留在乌兰布统时,唯有陪太子出征的几位公子爷的家里人悄悄的藏在家里,没有弹劾也没有,只是静悄悄的呆在一旁,原来都在打这个主意,看看太子会为自已人能坐到那种地步。虽此次在明面上只有这两人,但在那所军校的所有学生都有了前进的方向,在此战役中军校的全部的学生都看到了太子对自已人的帮扶,只要太子在,他们就会有出路,甚至待在着家族蒙阴下还更加光明的坦途。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家族都会保太子登临高位。

李德全宣完各种将领的圣旨时嗓音微微发干,轻微的吞咽着口水,想咳嗽也忍住了。慢慢退到了梁九功的身边。康熙看到除了自已两个儿子以外其他人的圣旨都封宣旨完了。看到自已两个儿子身姿舒展却不失端方的坐在一旁,胤礽感觉到自已的汗阿玛在看自已,本来与胤禔举杯共饮,将酒杯放下,转头抬眸与康熙的眼神对上,胤礽看着对自已满脸慈爱的汗阿玛,胤礽笑吟吟的举起自已的酒杯,敬了康熙一杯,一饮而尽。康熙看着自已儿子的如此江湖气息的儿子,康熙轻笑着隔空点了点胤礽,也喝了一杯酒,但也没有再看胤礽。康熙看着宴会已经进行到热闹处,酒香溢满了整个大殿与清新雅致的花香纠缠在一起,众人推杯换盏的恭喜着今天得到奖赏的多位战士,有人救谁弄脏了衣襟也浑然不知,交织成一曲热闹的乐章,声声入耳。

康熙举起酒杯,朗声道:“在此次战役中,朕的两个儿子都是第一次上战场,朕在京城也是百般担心,但,这两个儿子都给了朕很大的惊喜,朕也相信他们也给了你们很大的惊喜。”

众人齐齐起身,齐声喊道:“圣上英明!”

康熙看了一眼梁九功,梁九功快步上前,大声道:“爱新觉罗·胤禔听旨。”胤禔听到梁九功的话,脸上的惊喜溢于言表,但还是看了一眼胤礽,看到胤礽脸上没什么表情,但是眼中明晃晃的笑意掩盖不住。胤禔大步上前,跪在殿中,梁九功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之皇子爱新觉罗·胤禔,性资敏慧,品行端方。今噶尔丹悖逆犯境,边陲烽火骤起,胤禔挺身而出,随军驰骋沙场。其于战阵之上,冒矢石而不惧,率将士冲锋陷阵,屡献良策,振我军威,歼敌有功,扬大清之雄风,护山河之安宁,其忠勇可嘉,朕甚慰之。

今胤禔年齿渐长,历练有成,值此用人之际,朕特封尔为直郡王,着即入朝参政,佐朕共理万机,望尔勤勉不怠,守正奉公,不负朕之期许,为大清江山永固、苍生福祉,竭尽心力。

钦此!”

胤禔大声道:“儿臣接旨,谢父皇隆恩!”胤禔弓着身,将梁九功手中的圣旨接过来,紧紧的捧在自已手中。梁九功将圣旨小心翼翼的送到胤禔手中之后,快步走到康熙后方站定,康熙又看了一眼胤礽,发现胤礽虽面无表情,但眼中的对胤禔的欣赏,明晃晃的都能看见,康熙看了一眼梁九功,梁九功轻轻的整了整衣服,上前朗声道:“爱新觉罗·胤礽听旨!”

胤礽缓步上前,身形笔挺的跪在殿中,梁九功:“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今噶尔丹犯我边疆,扰我大清子民,致边陲烽火连天,生灵涂炭,朕心忧愤,遂兴王师征伐。值此国之危难关头,太子胤礽,朕之嫡嗣,身负家国重任,毅然挺身而出,投身平叛之战。

胤礽于战阵之中,尽显英勇之姿。亲冒矢石,冲锋之际毫无惧色,其坚毅身影屹立在前,为将士表率;帷幄筹谋,所献韬略妙计频助战局扭转,令我军士气大振,势如破竹。经累月苦战,终大败噶尔丹,驱敌千里,扬我大清国威于域外,保疆土之完整,安百姓于室家,厥功至伟。

朕深感欣慰,为彰其功,特许太子胤礽组建太子近卫。此卫队唯听太子号令,精选精锐之士,护东宫周全,卫社稷之储君。且念太子渐长,宜有独立府邸以展风范,特恩准出宫建府,一应规制依例从优。望太子自此居府邸,日修德业,揽贤才,培臂膀,历练朝堂内外诸事。

太子身负江山社稷之托,万民苍生之望,当以此次大捷为新程起点,勤勉奋进,砥砺前行。怀仁德之心,继祖宗之志,精研治国安邦之道,朕期有朝一日,朕将大统付于汝手,汝能开创大清盛世,不负朕与万民期许。

钦此!”

众人听到这封圣旨,众人发现,皇上对太子的爱重并因为太子的长大而变淡,甚至因为太子的优秀对太子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