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家庭

爷爷家是住在山坳里,村子里有两面都是山坡,一面是一个个挨着的鱼塘,鱼塘边是零星分散的小木屋,剩下的一面是各家户分的田地,按每家的人口分,小梅妈妈来的时候,爷爷家有将近30亩的地和1个大鱼塘。

爷爷有7个孩子,3个儿子,4个女儿。小梅爸爸是大儿子,继承了爷爷从军的志向,后来因病退伍。大女儿排行老二,二儿子排行老三,二女儿排行老西,三女儿排行老五,三儿子排行老六,西女儿排行老七。7个孩子都上了学,除了小梅爸爸,其他几个孩子都是小学毕业就不上了。小梅爸爸初中毕业后参军,是整个村子的骄傲。小梅爸爸在参军后几个弟弟妹妹相继辍学,在当时的情况下,家里完全可以供他们继续读书,但是奶奶不懂上学的重要性,总觉得鱼塘和地里都需要人手,爷爷退伍后完全失去了家庭地位,照顾自己尚显不足,地里的活基本帮不上忙,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陆续辍学在家。辍学后除了二儿子和大女儿、二女儿还能帮上忙,其他三个孩子还比较小,还得自己去上学。

爷爷家的鱼塘每年产的鱼都是村子里面最多的,鱼又多又大,得益于爷爷在部队当兵的经历,相比于很多家的鱼塘自生自灭,爷爷家的鱼塘总是隔三差五的清理、还会消毒,鱼塘边盖了两间小土屋,方便照顾鱼苗。在物资不算丰富的年代,能隔三差五吃上鱼己经非常难得。大部分鱼要卖了换钱。家里还债太多,即使分的地不少,鱼塘也很大,爷爷奶奶总是过得很谨慎。每年冬天爷爷总会把卖剩的鱼做成腊鱼干封存,这样来年能细细的吃上一整年。鱼塘在夏天也会有小河虾、泥鳅这种能改善伙食的鲜物,鱼塘边也会种一些应季的蔬菜。家里分的几十亩地一年西季都被奶奶规划的有模有样,麦子,玉米,红薯,这些奶奶一个人带着3个大点的孩子,一年到头忙不停。虽然奶奶没上过一天学,说话粗俗大嗓门,在家完全不讲理一言堂,但是爷爷也从来没有起过争执。爷爷有他的失意,他总是将生活的失意转化为对鱼塘的热爱,总喜欢一个人照顾那些鱼,也总喜欢在日落时分一个人在鱼塘边躺在自制的躺椅上闭目养神。刚开始奶奶总是会在吃饭时去喊爷爷回家,后来让孩子去找,再后来就是爷爷喜欢在鱼塘边的小屋里自己住上一段时间,3个小的总喜欢放学回来在鱼塘边玩耍,生活总也奶奶的烦躁和暴躁,慢慢的爷爷和三个小的学会了躲避,三个大的学会了沉默。平时三个上学的小的总是一块手拉手回家,这天最小的女儿因为生病提前回来,她不完全记得路,凭着记忆走回家,因为发烧迷迷糊糊的躺在了平时堆柴火的草垛边上睡着了,家里人都没找见她,爷爷打着灯够搂着身子在学校和家往返的路上来回找了一遍又一遍,奶奶和哥哥姐姐们也把村子里面找了一遍又一遍,村里人都在家里商议怎么找人,奶奶去报点柴火烧水的时候终于看到烧的迷迷糊糊的小女儿。爷爷和奶奶在小女儿从卫生院回家的第二天大吵一架,都把自己的心酸和委屈吐露了出来,爷爷知道自己干不了重活不中用,但是心气上总是不弱,他知道奶奶很辛苦,但是长年累月的承受暴怒的奶奶她也崩溃。日日一天天过着,爷爷奶奶都找到了他们的相安无事的相处模式。

小梅爸爸长得高大帅气,进入部队以后高高的个子也总是非常显眼,初来时的白皙的皮肤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变成了古铜色,面容五官更加的棱角分明,褪去初来时的稚气,经过在部队的训练后,整个人更有了一种成熟的坚毅。在一次接新兵的活动中,小梅爸爸认识了一个文艺女兵,女兵长相一般,个子不高,但是为人很热情,非常善于组织活动,对于一个从山里来的男孩,这个女孩就像个太阳,暖暖的融化了他羞涩的心。在新兵联谊会上,女孩对高大帅气的小梅爸爸一见钟情。他们羞涩的舞姿仿佛冬日的暖阳,爽朗的笑声融入了彼此的心。女孩和小梅爸爸所在的连队距离很远,他们同属于一个团部,之前并不认识。女孩是文艺兵,在新兵联谊会结束后经常借故去找小梅爸爸一起讨论写诗。虽然写出来的诗很简单,但是两人的感情却日渐升温。在刚开始崇尚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的年代,炙热的感情一旦迸发,就不可收拾。两个人都给家里说了想结婚的念头,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才知道女孩家里是高干子弟,女孩父母对从大山出来的父亲毫无兴趣,完全不假思索的拒绝了婚事,女孩的执拗丝毫没有改变父母的想法。小梅的奶奶接到父亲的来信异常的开心,一方面觉得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想凭借这个未来亲家把一家人带离山村,另一方面也想解决几个孩子以后得就业问题。

但是爷爷看到父亲的来信后却更加的沉默寡言,爷爷在部队当过兵,应该是听过这个高官的名字,对这个婚事完全不抱任何希望。犹豫再三还是写信给小梅爸爸,希望他能在部队上有所建树后再考虑结婚的事。处于热恋期的儿子在接到来信后虽然有过些许的冷静和迟疑,但是经不住女孩热情如火的甜蜜爱情攻势。也许小梅爸爸心里也会觉得这个婚事不会有结果,但是面对如此可爱,明媚的女孩,又有谁能拒绝呢?爷爷的心事重重和奶奶自我沉浸的幻想形成了鲜明的额对比,爷爷越是沉默寡言,越是喜欢去照顾鱼塘的鱼,喜欢在夕阳下在躺椅上闭目养神。家里奶奶热火朝天的打扫卫生和村民们喜笑颜开的畅享未来,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