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地曲沃谋逆,武公诱杀君侯。桓王遣将把兵筹,缗(mín)复晋侯之位。
宗法己然崩坏,王权似亮还休。晋分两地各成忧,狄戎边疆窥扣。
嘿,各位历史探索家们,欢迎来到公元前703年,这一年,晋国的局势可谓是风云变幻,周王室也被卷入其中。《史记·晋世家》记载:“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周桓王使虢(guó)公林父伐曲沃,武公败归曲沃,立晋侯缗(mín)。”晋国的曲沃武公(曲沃桓叔成师的后人)竟然使出诱杀的手段,把晋小子侯给杀了,意图篡位。周桓王看不下去了,赶紧派虢(guó)公林父去讨伐曲沃武公,武公抵挡不住,败退回到曲沃,于是周桓王就拥立晋侯缗(mín)复位。《竹书纪年》还补充说:“虢(guó)公林父败曲沃于翼城,桓王封缗(mín)于晋。”
先来说说曲沃代翼这事儿背后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暴力循环 。从内乱的政治根源来看,自从公元前746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曲沃桓叔,晋国的公室和旁支就冲突不断。《左传·桓公二年》说“晋无公族”,这就表明晋国原本的宗法继承体系己经失效啦,就像房子没了大梁,摇摇欲坠。曲沃武公弑君之后,《清华简·系年》评论“晋人非不欲定,而力弗能制”,这就暗示了晋国公族的势力越来越弱,而卿大夫的权力却不断膨胀,大家都有心无力。再看看周室的干预,虽然周桓王这次出兵取得了胜利,把晋侯缗(mín)扶上了位,但这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地位。《史记》记载“曲沃势盛,晋侯不能制”,说明周王室根本没能力彻底铲除曲沃的势力。对比波斯帝国镇压地方叛乱(像高墨达政变)时的那种彻底劲儿,周室军事力量的衰退就暴露无遗了(《波斯帝国史》),只能是表面上维持一下秩序。
再瞧瞧晋国分裂带来的地缘影响 。晋侯缗(mín)实际上能控制的也就只有翼城周边那一块地方,而曲沃却占据了汾河谷地,这一下,晋国实际上就分裂成了两部分。《国语·晋语》说“晋分为两,莫能相一”,说的就是这个情况。从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兵器窖藏,里面既有曲沃风格的器物,也有翼城风格的器物,这就印证了当时双方军事对峙的紧张局面。再看看其他诸侯,郑、齐这些强国对晋国的内乱根本就不插手,《左传》说“诸侯不讨”,这表明大国们都默认了这种权力的重新洗牌。这时候,戎狄也趁机渗透进来,《史记》记载“赤狄侵晋”,让晋国的边疆危机更加严重了。
不过,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小秘密 。比如说虢(guó)公林父在战场上的战术细节,《竹书纪年》就只写了“败曲沃于翼城”,具体带了多少兵力,战场形势是啥样的,都没说。还有晋侯缗(mín)复位之后,他是怎么应对曲沃威胁的呢?《史记》里没了下文,考古也没发现他执政时期有什么大型工程遗存,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好多想象的空间。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看看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和齐、卫、宋等国在恶曹会盟(《左传·桓公十一年》载“公会郑伯于恶曹”)。这场盟会又会怎样确立郑庄公在春秋初期的霸主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