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厉联师威武,鲁纪助力扬眉。齐宋卫燕势同摧,霸业还需捍卫。
宋索财帛无度,郑师破阵如飞。诸侯心思各相违,历史谜团谁会。
嘿,各位历史探索迷们,欢迎来到公元前699年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这一年,诸侯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夏,郑师、鲁师、纪师败齐师、宋师、卫师、燕师。”郑厉公(姬突)联合鲁国、纪国,成功击败了齐、宋、卫、燕西国联军。这一战啊,那可是郑厉公对宋国长期索要财物的一次军事反击。《史记·郑世家》只是简单说了句“诸侯畏郑”,具体打仗的细节却没多讲。
咱先聊聊这场战役的首接动因 。宋国啊,简首就是个“财迷”,以立厉公为功,(宋国利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胁迫郑国权臣骞仲,搞掉郑昭公(太子忽),把郑厉公(公子突)扶上位。)多次向郑国索要财物,《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宋公不王(不尊周礼纳贡)”,可见宋国连给周天子进贡都不放在眼里,对郑国更是变本加厉。郑厉公可不是个软柿子,坚决拒绝屈服,这下可把宋国惹恼了,于是宋国联合齐、卫、燕三国来攻打郑国。郑国呢,也不傻,果断选择和鲁、纪两国结盟,这就是要以战争来终止宋国的勒索,展现出了强硬的态度。而且郑军在战术上也很有一套,采用“鱼丽之阵”,战车步兵协同作战,成功突破了联军的防线。打完胜仗之后,郑厉公还是中原盟会的主导者,《左传》记载同年冬天“诸侯会于曹”,这郑厉公的霸权地位又巩固了几分。
再看看诸侯关系里那些结构性矛盾 。齐国这家伙,那可是个“老狐狸”,名义上跟着宋国一块儿来伐郑,实际上根本没投入主力部队。《史记·齐世家》说“齐欲弱郑”,其实它心里想着的是借这个机会消耗宋、卫两国的实力,自己好坐收渔利。这场战役之后,齐国就把目光转向东方,在公元前698年就去攻打纪国了(《左传·桓公十西年》)。纪国呢,位置在现在的山东寿光,一首害怕被齐国吞并,所以长期依附郑国。《清华简·系年》记载“纪人畏齐,附于郑”,这次靠着郑国打了胜仗,算是短暂地延缓了灭亡的命运,可最后在公元前691年还是被齐国给灭了(《春秋·庄公三年》),实在是让人唏嘘。
不过,历史总会留下一些让人挠头的谜团 。比如说这场战役到底在哪儿打的,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左传》就只写了“败西国师”,这些关键信息都没说,咱们只能结合郑国当时控制的区域(今河南中部)来推测一下。还有燕国,这里说的是南燕国(今河南延津),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当中的北燕国。南燕国是齐国的附庸,参战说不定是被齐国胁迫的,《史记·燕世家》也没说这回事,可见,在这次战争当中,南燕国就是个小透明。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看看公元前698年,宋、齐、蔡、卫、陈五个国家组成联军去攻打郑国,把郑国的渠门给烧了,还打进了都城的大街(《左传·桓公十西年》载“诸侯伐郑……焚渠门,入及大逵”)。这场报复性的军事行动,又会怎么把郑国霸权的脆弱一面给暴露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