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躬违和的消息,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大夏朝堂。
皇帝病重的消息被严密控制,但宫闱深处的压抑气氛和御医频繁出入禁中的身影,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一股山雨欲来的窒息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三皇子一派,终于看到了那梦寐以求的“契机”!压抑多年的野心,如同挣脱牢笼的猛兽,再也按捺不住。
金銮殿上,三皇子孟祺党羽的奏章开始变得意味深长,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国本改立,以安天下”的“忧心忡忡”。而宫墙之外,将军府及其依附的势力,更是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赤裸裸的舆论风暴!
“龙兴贵穴,天命所归!”
“紫气东来,真龙降世!”
“三皇子殿下乃天命真龙,理应正位东宫,顺天应人!”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不知何时涌出许多口齿伶俐、身着道袍或术士打扮的人,唾沫横飞地宣讲着秦家祖坟那“龙兴贵穴”的神异,将三皇子描绘成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各种绘声绘色、真假难辨的“祥瑞”传闻被炮制出来,在市井中疯狂流传。更有甚者,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让无知孩童沿街传唱,内容无不是鼓吹三皇子乃真龙,催促老皇帝“顺应天命”禅位。
将军府更是毫不避讳,门庭若市,前来“道贺”的官员络绎不绝。沈昭华这位三皇子妃,更是身着绣有隐晦龙纹的华服,高调出入,骄横跋扈,对宫人婢女动辄鞭笞杖杀,三皇子府人心惶惶,恐惧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沈昭华视宫规礼法如无物,仿佛明日她便是那母仪天下的皇后!整个京城,被一股狂热的、拥立新君的喧嚣所笼罩。将军府试图用这铺天盖地的“天命”舆论,煽动百官,裹挟民意,向病榻上的皇帝施加强大的压力,逼迫他尽快下诏传位于三皇子!
这己不是暗示,而是逼宫的前奏!其势汹汹,仿佛真龙己然腾空,只待黄袍加身。
与此形成刺眼对比的,是东宫太子孟祯的沉寂与坤宁宫俞皇后的隐忍。
中宫皇后娘娘拖着“病体”,在皇帝寝宫外殿亲自坐镇。她形容憔悴,却强打精神,指挥着宫人侍奉汤药,调度御医。太子则日夜守在父皇榻前,衣不解带,亲自为父皇试药、擦身、清理秽物。他沉默寡言,眉宇间是化不开的忧虑和疲惫,仿佛外界那喧嚣的“真龙”之声与他毫无关系,他眼中只有病重垂危的父亲。
有内侍悄悄传出消息:太子殿下因连日侍疾,衣带不解,那身素色的常服袖口和前襟,己被药汁和汗水浸染得变了颜色。他跪在龙榻前为父皇诵读奏章时,声音沙哑,却依旧温和耐心。皇帝偶尔清醒,浑浊的目光落在太子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憔悴的面容上,那枯槁的手指会微微颤动一下。
太子妃苏婉清则侍奉在皇后身边,低眉顺眼,温婉娴静,将一切愤懑和委屈都深深埋藏在心底。她谨守本分,从不在人前流露半分对三皇子妃嚣张行径的不满,只是默默地打理着东宫事务,约束宫人,不给外界任何口实。
皇后、太子、太子妃,这处于风暴中心、承受着最大压力的三人,用最沉默、最隐忍、也最符合“孝道”的方式,回应着外界滔天的喧嚣。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屏障之内,隔绝了那些“真龙”、“天命”的狂呼,只专注于一件事:侍奉君父。这份沉默的孝行,如同一股潜流,在朝堂暗处悄然传递,让那些尚未被狂热冲昏头脑的官员和士林清议,在震惊于三皇子派肆无忌惮的同时,也不由得对东宫升起一丝同情和敬意。
“殿下,何不效仿太子,进宫侍奉皇……”三皇子府里,属臣正在探讨如何让三皇子声势更加浩大利于皇位。一位属臣思虑良久开口劝道。
话还没说完就被暴怒的三皇子钳住脖颈,“让我学那个废物伺候汤药作妇人之行径?”捏断属臣脖子,他暴怒未消“拖下去喂狗。”
三皇子府属臣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