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成远就是这样说的,还表示如果家长也想学,同样欢迎参加,他也愿意教授。”
老队长手持着烟斗,在原地走了两步,说:“这事办得成,很有意义。
村里没有识字的人怎么行?难道我们要一辈子困在这个小山村里不成?”
“当初我在外面抗敌时,想要给家里写信还得找教导员代笔,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一会儿去通知各家派出一名代表去麦场集合,我要向大家通报这件事。”
“如果他们不在家怎么办?”
“家里主要负责人不在,就叫家人来,只要能理解就行。”
“这是关系到王家屯未来发展的大事,家家户户必须要派出一名代表参加!”
“谁不去,我拿枪请他来。”
黄挺连忙劝阻:“老队长!不必那么严重!我会一家一家地通知他们来的。”
“你跟他们说清楚了,不是强制的。”
“知道,我知道,老队长向来不是强人所难的人。”
看着黄挺离去的背影,老队长穿上厚实的外套,也跟出了门。
“老伴儿,屋子里弄得怎样了?”
“还在弄呢,你来有什么事?”
“过来看看,我们看这房子给他整理得如何?”
老队长环顾四周,吸了一口烟,轻吐出一串烟圈:“你看,待会儿把你给小儿子预备的棉被拿一些过来吧。”
“什么?”
妇人一听,大吃一惊:“那可都是为小儿子婚礼准备的被子啊,下一年就结婚用了!”
“那都是将来的事,以后再说。”
老队长见房间里光线昏暗,便咂巴了一下嘴:“再把咱们卧房里的煤油灯搬来这里,这里光线不足,别让孩子晚上看不到东西。”
“可是我们家只有一个……”
“你少说两句吧,女的头发长见识短。”
“那人准备来村里教孩子们认字算术,长途跋涉过来的,你应该给人家安排好住宿吧?”
“我们家大的俩家庭一共有五个小孩,女儿在山那边,家中目前是三个,有一个刚刚生下来。”
“小儿子结婚也会有新的孩子到来,你总得提前考虑这些问题。”
“你算一下,他要教多少个孩子,山村毕竟不如大城市条件好,得给客人提供好的照顾。”
“是真的?”
“我不骗你,赶快准备吧,看看还缺什么,等会再拿过来。
顺便去告知大的两家这件事。”
老队长远行的身影映入眼帘,女子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走向家中开始做准备。
黄挺则是在村中穿梭,一家一家地通报,而老队长也在与自已的儿子交谈此事。
另一边,薛成远坐在屋内,掏出几块大白兔奶糖,一边和辛琇晶交谈着。
“你在辽沈地区的父母近况如何?”
“还算过得去,我没有离开时一切安好。”
辛琇晶解开一颗糖放入口中,笑着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回京城呢?”
“就是想回去也不行,按照现在的政策,至少三年才能回一趟。”
三年!
这三年里,他就别指望能回去了。
除非有人从京城里特别调遣他返回,或是当地村民推荐其考上大学,否则即使想回去也只能等待三年的时间。
“别担心,有我在,保证你能吃饱饭,绝不会让你饿着的!”
听着辛琇晶充满信心的话语,薛成远不禁侧目。
这点他是信任她的,绝对会让她喂得饱饱的,不会挨饿的。
“成远!我把通知已经告知所有人了,大家都去麦场了,老队长让我也告诉你马上过去!”
"好嘞!这就去。"
应声后,薛成远从炕上下来,穿上鞋与外套,跟随辛琇晶往麦场走去。
"你说,这老队长找咱干啥事儿呢?黄挺招呼人也不直说,你问他,他还装神弄鬼的。"
"谁知道呢,我才刚吃完饭正打算小憩会儿去地里忙,现在倒好,只能干等着了。"
"我家的顶梁柱不在家,他非要让我来,你说这该如何是好呢?"
"你俩能不能不要叽叽歪歪的,老队长做事儿自然有他的考量,你们什么时候见过他做不靠谱的事情?"
"说的也是,先听听老队长怎么说吧。"
麦场上站着、蹲着几十人,大家眼神望着村庄方向,等候着人的到来。
随着两人影从远方渐渐靠近,人们不由得眯起眼睛:“那不是新来的城里学生吗?怎么会一起走了?”
“人家兴许就是认识的,再说这村里除了他们两个还有谁?难道你还想找第三个同行的人不成?”
“想跟我一起?人家怕是你巴不得呢,还让人家选择一下好不好。”
就在大家都在议论的时候,老队长慢悠悠地拿着旱烟斗到了麦场上。
"人都齐了吧?哪一户没来?"
"老队长,村里能来的全来了,要是有敢不来的,您把枪给我,保证全都给他打回去。"
"哈,这种话也说得出口!总爱用武力解决问题,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过如果尝试其它办法实在不行,那才不得已而为之,记得了没有。"
"记住了!"
老队长吸了两口烟:"其实今天找你们也没别的事,就想问问大家一个事儿:咱们的子女,你们想让他们学习写字和数学吗?"
这话一问出,麦场上所有的人都愣住了。
"老队长,谁不想孩子能认字懂算数呀,只是这村里没有条件而已。"
"村子里有这么多户人家,唯一一个读完小学的,连名字都写不出全来,写了一个字画个圈就算是了。"
全场一片笑声,这确实是实情。
"王彪子!你就喜欢瞎掺和!我能写出两个字来就已经不错了,你呢,连一个字都不会,看你得瑟!"
"得了得了,都别闹了。
"老队长安抚道。
老队长环视一周:"我问的是大家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打算,不是你们这些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大爷们的识字问题!"
"老队长,谁不愿意孩子上学读书懂计算呢?可咱们在山区,真没什么条件啊。
外出上学费用高还远,也没亲属在附近照顾;更别提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教书了。"
"就是老队长,我们也渴望孩子们可以接受教育,但学费那么贵,一年辛苦下来赚的不多。"
"好了,听我说。
我这次来,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成远,过来这边。
"老队长向薛成远招手。
"这位同志是从城市插队来这里,加入了护林队的成员,有些人可能不熟悉他。"
"他原本是守护这片山林的,但听说村里有很多小孩没学可上……"
“他告诉我们,为了孩子的将来打算,他到乡村劳动是为了造福人民。”
“他想在这屯子里教几天书,再上去看管山林。”
“你看这来自首都的同志思想觉悟有多高。”
“既然他已经这样表示了,我作为队长自然应该鼎力支持。”
说到这,老队长环视众人:“各位乡亲,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大家可千万不能错过了!”
现场听到这里,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这是真的吗?免费教孩子读书?”
“老队长,麻烦您再重复一遍,我没听清楚!”
“不清楚就别问了,赶紧回家叫孩子来上学吧!”
面对逐渐失控的场景,老队长大声喝止:“够了,你们这样叫唤什么呢!我已经把话说完,还需要听什么?”
“有疑问一个个来问,你们这么嚷嚷着谁还听得见说什么?”
他指着前面脖子探得长长的王家坝:“你说,王家坝!”
“老队长,您刚才说的是真话吗?”
“真的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吗?”
“当然是真的。”
老队长轻弹了一下他的烟斗,转而对薛成远说:“成远,你来和王家坝说明一下吧,单凭我说服不了他们。”
“王哥,教会孩子们识字、计算是上面定下的任务。”
“扫盲班您听过吗?”
人群纷纷摇头。
薛成远心头一沉,感到有些无奈。
上面的政策很好,但是在偏远地区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这样的山村,本就条件有限,更何况外界的消息传播至此更加不易,这类不是关乎生活命脉的事情更是容易被人忽视。
对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而言,生存才是头等大事。
至于学习识字,在这山坳坳里,一年难得下山一次,识了字又怎样?
“设立扫盲班的目的在于教授最基础的汉字识读能力,但我们的地方实在太过偏僻,没有老师也缺乏设施,因此这项工作一直没能展开。”
“老一代的不识字也就罢了,毕竟他们外出的机会很少。”
“但是年轻一代不识字,他们的未来该怎么办?总没有人愿意让孩子一辈子困在这里吧。”
“即使生活在山区,如果你识文断字,懂得计算,无论是娶妻还是外人来看都会更受欢迎。”
“将来有机会参军的话,能成为有文化的士兵,更有机会提升为 或担任领导干部;退役时到工厂也能找到好的岗位甚至是管理工作。”
听到这里,村民们渐渐明白,识字确实重要,也许将来还能升职。
“但我们家十几岁孩子已经能做一半的工作,再学习不仅为时已晚而且也没有时间啊!”
“还有我们家,孩子都快要结婚了!”
“好吧,不愿意学习也罢了,那就不强求了。”
老队长语气坚定地说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愿意学的人一会儿来找成远登记名字,不愿意学的就不用来了,不会 任何人。”
“多少年来,我们王家屯走出几个人成了大事?现在机会来了,你们为何如此畏缩?人家成远无偿教授你们的孩子,你们还有什么顾虑呢?”
“我已经决定了,家中的大孩和小家伙共五个孩子,还有女儿家那两个到了年纪的,总共七个孩子都要学习识字和数学!”
“哪怕是再苦再累,我们一家人也要努力供他们完成学业!”
“就这么定了。”
老队长对薛成远说:“不要想那么多,有些人生怕走不出这个村,见识浅薄,但是现在村里很多想要学习的人。”
“到时候统计一下,看看需要上学的孩子有几家人有多少个,每个家庭都得出一个人出劳动力,到时候再建几间学校。”
薛成远有些担忧地说:“老队长,现在寒冬时节,大地冻得像石头一样硬,不如暂时使用村旁的几间泥房,等开春后再动工建新房如何?”
老队长答道:“这段时间正好农闲,他们也没什么事可做。
如果你不找点事让他们做,晚上他们会吵得整个村子跟杀猪场似的,力气全部用在床上了。”
“关键是要把他们的力气引到正确的方向,家里孩子太多,抚养起来也困难。”
他拍拍薛成远,“成远,你是从首都来的,见多识广,这里的孩子或许比较迟钝、沉默、不灵活,比不上城市里的孩子聪明。”
“不过这些孩子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们愿意勤奋学习,不怕困难。
只看不做事,什么事都做不成。”
“我们不要求孩子学习得多精湛,至少能够认识一些字,会做一些基本的计算就行。”
“你也要有点耐心,毕竟他们都未受过教育,连基本的字都不认识。”
回到村庄,老队长带领薛成远来到整理好的房间前说道:“这是为你的房间准备的,希望你能安心在这里生活。”
“等一会儿人们会过来帮忙,你注意看着,我先回去了。”
老队长离开后,薛成远仔细地观察着室内环境。
尽管这只是个土墙房,但却打扫得很干净,房间内的物品十分齐全——水缸、桌椅、煤油灯都备足了燃料,锅碗瓢盆一样不少,床上的被褥显然是全新的。
这一切给了薛成远一种感觉,只要山村中拥有的东西,在这里也样样俱全。
“老队长真会偏心眼儿,什么都新的,没一件是坏的。”
辛琇晶看到这些摆设,皱着眉头说道:“我看得都想要跟你换房子了。”
“那怎么行呢!这些都是专门给我安排的,你想搬进来吗?那好办,晚上我就不锁门了。”
“去你的!”
二人正说着,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进来吧!”
只见老队长后面跟着一个村民进了门:“写下来,我家有七个孩子要学习。”
他随后拿出一袋东西,“这14斤高粱面粉、5斤小米、4斤鸡蛋算是我家孩子们的学费了。”
说着,他把这些放在了地上便离开了。
薛成远看着地上那些东西,满头雾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片刻后,门再次被敲响,黄挺进来,“成远,给我家记上三个人的名字,这里有5斤面粉、1斤大豆油,还有只野兔。”
“都放在这里了,以后上课我会把孩子送到这里。”
“如果有后到的人不带礼物的话,告诉我,我帮您教训他们!”
黄挺说完也离开了。
接着,三五成群或单独的人陆续进来,各自带着一些东西来找薛成远登记,留下物品后便离开了。
家庭中子女较多的家庭送的多,子女较少的则只是意思一下,没有任何家庭藏着掖着。
不久,家里便堆满了各种用品和食物,甚至还能听到有活物在里面挣扎的声音。
等到最后没有新人再踏入房门时,辛琇晶瞪大了眼睛,嘴巴呈O形,满是惊奇地盯着地上的堆积如山的物资。
“原来做老师的待遇是这样的?”
薛成远望着一地的物品,再次看了一眼登记本上记录的近百家的名字,轻轻叹了一口气。
每个人都知道让孩子学会写字和算术是翻天覆地的大好事,谁又愿意放弃这样一次机会呢?
即便口中谈的是做工赚工分,但手中却没有一个人空着手来的;表面上说是提供无偿教育,但实际上没人不带来一点心意。
对他们来说,学费倒是可以不要紧,但是拜师费却是必不可少的。
穷苦人家更希望能摆脱贫困!
看着这满满一屋子的礼物,辛琇晶的眼光也变得闪亮起来。
她有些震惊地说:“这就是教师的生活吗?”
“还在那里发呆?快来帮我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吧。”
薛成远无奈地看着站在原地不动的辛琇晶,“处理好之后,你也挑一些带回自已的房间。”
“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给你准备的啊。”
“日后你需要负责教学的一部分工作,我也不是时刻都能抽得开身的。”
“两个人一起?”
“你以为我是怎么想的?”
“哦!明白了。”
两人合力分好类,并统计出最终参与学习的学生数目后相视而笑。
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单是为了学习而来的孩子就已经接近80名,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五岁,最年长的已有十七岁的青年,父母只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并写出自已的名字、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虽然年龄较大的学童学起来的确比年纪更小的孩子慢,但只要学得好的话,家长们自然乐见其成。
当晚,薛成远躺在温暖的炕床上,身上的新被子使他感到无比舒适,正当他快要进入梦乡之际,门外传来了轻柔的敲门声。
披上衣服起身开门后,他看见的是老队长。
“老队长,这么晚了,是什么事?”
“明天早上,王家坝他们会出发去供销社采购生活必需品,我们的村民们有什么需要的吗?你可以列个清单给我,我让王家坝帮你们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