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在京城的小屋中,将自已的书案整理得干干净净,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他深吸一口气,心中默默立下誓言,此次备考定要全力以赴。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赵宇便已起床,开始诵读经典。他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隔壁住着一位名叫陈生的书生,他被赵宇的读书声吵醒,心中有些不悦。
“赵兄,你这每日如此早起诵读,可让我这想睡懒觉的人如何是好啊。”陈生揉着眼睛,来到赵宇房间抱怨道。
赵宇停下诵读,歉意地笑了笑:“陈兄,实在抱歉。只是我此次备考时间紧迫,想多些时间温习功课,不想再辜负那些期待我的人。”
陈生看着赵宇坚定的眼神,心中的不悦渐渐消散:“赵兄,你这般努力,定能高中。我也不能再如此懒散了,不如我与你一同备考,互相监督。”
赵宇欣然答应:“如此甚好,有陈兄相伴,定能事半功倍。”
于是,赵宇与陈生开始了每日的苦读生活。他们一同探讨经史子集,分析诗词歌赋的精妙之处。在一次讨论中,陈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与赵宇产生了分歧。
“赵兄,我认为此文作者的意图在于讽刺当时的朝政,你看这用词,犀利而尖锐。”陈生皱着眉头说道。
赵宇却摇了摇头:“陈兄,我觉得不然。作者虽用词犀利,但更多的是一种劝谏,希望朝廷能够改进,而非单纯的讽刺。”
两人各执已见,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他们决定去请教一位有名的学者,名叫林先生。林先生住在京城的东郊,虽年事已高,但学识渊博,深受学子们的敬重。
赵宇与陈生带着文章来到林先生的住所。林先生坐在庭院中的石凳上,听完他们的争论,微微点头。
“你们二人的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这篇文章既有讽刺,也有劝谏之意。在解读文章时,不能片面,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林先生耐心地解释道。
赵宇与陈生听后,恍然大悟。赵宇恭敬地说:“林先生,您的教诲让我们茅塞顿开。我们之前太过狭隘了。”
林先生微笑着说:“学无止境,你们能有这样的思考与争论,已是难能可贵。继续努力吧。”
除了与陈生的讨论学习,赵宇还时常去京城的各大书院听讲座。在书院里,他结识了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子,名叫苏瑶。苏瑶对赵宇的学识颇为赞赏,主动与他交流。
“赵公子,你对那篇《论治国之道》的见解真是独到。我听了你的发言,深受启发。”苏瑶笑着说。
赵宇谦逊地回应:“苏姑娘过奖了。我不过是略抒已见,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苏瑶摆了摆手:“赵公子不必谦虚。我觉得你定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对了,你此次备考可有什么特别的计划?”
赵宇沉思片刻,说道:“我打算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多关注当下时政,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苏姑娘呢?”
苏瑶眼神明亮:“我也正有此意。我还打算游历京城周边,了解民间疾苦,这样在答题时才能更有深度。”
赵宇心中暗自佩服苏瑶的想法:“苏姑娘此举甚是高明。”
随着备考的深入,赵宇越发努力。他常常挑灯夜读到深夜,眼睛布满血丝,身体也渐渐消瘦。陈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赵兄,你也要注意身体啊。莫要累垮了自已。”陈生劝说道。
赵宇揉了揉太阳穴:“陈兄,我知道。但我一想到之前的落榜,就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赵宇得知皇宫内的藏书阁有许多珍贵的典籍,若是能有幸阅读,定能对自已的备考大有裨益。可是,皇宫藏书阁岂是常人能轻易进入的。
赵宇四处打听,得知一位名叫李公公的宦官在宫中颇有威望,或许能帮上忙。赵宇鼓起勇气,带着自已的一些文章和礼品去拜见李公公。
见到李公公后,赵宇恭敬地行礼:“李公公,晚辈赵宇,久仰公公大名。晚辈此次前来,是想恳请公公帮忙,让晚辈能进入皇宫藏书阁阅读典籍,以便更好地备考科举。”
李公公上下打量了赵宇一番:“你这书生,倒是有几分胆量。不过这藏书阁可不是随便能进的。你可有什么能让咱家心动的东西?”
赵宇将自已的文章递给李公公:“公公,这是晚辈的一些文章,请公公过目。晚辈虽才疏学浅,但对学问的渴望是真挚的。”
李公公接过文章,随意看了几眼,心中暗暗吃惊。这赵宇虽年轻,但文章颇具文采和见地。
“你这文章倒是不错。咱家可以帮你,但你要记住,这机会来之不易,莫要辜负了。”李公公说道。
赵宇欣喜若狂:“多谢公公。晚辈定当珍惜。”
进入藏书阁后,赵宇如获至宝。他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时光匆匆,科举考试的日子渐渐临近。赵宇结束了在藏书阁的阅读,回到小屋,与陈生做最后的冲刺复习。
“赵兄,这次我们定要成功。”陈生充满信心地说。
赵宇眼神坚定:“没错。我们努力了这么久,定不会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