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那间略显局促却充满书香的小屋里,赵宇正为科举考试的诸多难题愁眉不展。苏先生看着他这副模样,心中暗自思量着如何能助他一臂之力。
这日,苏先生带着赵宇来到了自已的一位老友家中。这位老友乃是京城颇有名望的学者,名叫钱穆。钱穆先生年逾花甲,面容和蔼,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无尽热忱。
“钱兄,今日我带了一位年轻才俊前来拜访。这赵宇颇具才华,对学问也极为执着,只是在科举备考上有些困惑,我想或许你能给他一些指点。”苏先生笑着说道。
钱穆先生打量了一下赵宇,微笑着点头:“年轻人,既有上进心,又得苏兄赏识,想必定有过人之处。你且说说,在备考中遇到了哪些难题?”
赵宇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钱先生,晚生在策论方面,总是难以做到观点新颖且论述深刻。每次下笔,总感觉自已的想法过于平庸,难以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钱穆先生轻轻抚着胡须,缓缓说道:“策论之要,在于洞察时政,明悉利弊,且能提出切实可行之策。你平日可多关注朝廷邸报,了解各地民生疾苦与施政得失。再者,多读些历代名臣的奏疏,学习他们的论事之法与治国之思。”
赵宇认真聆听,不时点头:“先生所言极是,晚生此前虽也读些书报,但未得要领,经先生一点拨,方觉茅塞顿开。”
钱穆先生又道:“还有,在行文之时,莫要堆砌辞藻,应以简洁明快之语,直击要害。你的文章若能让考官一眼便看出你的见识与才华,那便成功了一半。”
随后,钱穆先生从书架上取出几本珍贵的典籍,递给赵宇:“这几本书,乃是我多年来的珍藏,其中有不少关于时政分析与策论写作的精妙见解,你且拿去仔细研读。”
赵宇接过书籍,感激涕零:“钱先生,如此厚礼,晚生何德何能。定当倍加珍惜,用心研读。”
在钱穆先生的指导下,赵宇开始重新梳理自已的备考思路。他每日早起晚睡,除了诵读经典,便是研究那些策论范例,尝试着分析时政热点,撰写自已的见解。
苏先生也时常前来查看赵宇的学习进度,给予鼓励与建议。
“赵宇,你近日的文章已有很大进步。看这篇关于水利兴修的策论,观点独到,论述也较为严谨。只要继续保持,科举定能有所斩获。”苏先生满意地说道。
赵宇却仍有些担忧:“先生,虽有进步,但晚生仍怕自已临场发挥不佳,辜负了您和钱先生的期望。”
苏先生拍了拍他的肩膀:“莫要忧虑。你平日积累深厚,只要保持平常心,定能发挥出自已的水平。”
随着科举之期越来越近,赵宇愈发刻苦。而此时,在小镇上,柳云的病情虽稍有好转,但仍需卧床调养。她心中时刻牵挂着赵宇,盼望着他能早日传来喜讯。
一日,赵宇在钱穆先生家中与几位学子一同探讨学问。其中一位名叫王启的学子,为人颇为自负。
王启看了赵宇的文章后,略带不屑地说:“你这文章,虽有些新意,但在笔法上仍显稚嫩。我看你还需多加磨练,方能在科举中取胜。”
赵宇并未生气,而是谦逊地回应:“王兄所言不差,晚生自知还有很多不足,还望王兄不吝赐教。”
王启没想到赵宇如此谦逊,心中有些惭愧:“赵兄,我刚才言语冒犯,还请见谅。其实你的文章也有许多可取之处,我只是想与你切磋交流。”
赵宇笑道:“无妨,有王兄这样直言不讳的朋友,是晚生的荣幸。大家相互交流,才能共同进步。”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赵宇不断成长。终于,科举考试的日子来临了。
赵宇站在考场外,深吸一口气,心中默默念道:“柳云,我定要成功,不负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