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在京城备考的日子里,每日埋头于书卷之间,虽心怀壮志,却也时常感到迷茫与疲惫。
一日,他偶然在京城的旧书肆中寻觅一本珍贵典籍时,结识了一位名叫苏先生的老者。苏先生头发花白,但眼神深邃而睿智,一袭青衫虽朴素却透着不凡的气度。
赵宇在书肆的角落里翻找书籍,不小心碰倒了一摞书,正好砸到了也在一旁选书的苏先生。
赵宇急忙道歉:“先生,实在抱歉,是晚生莽撞了。”
苏先生却并未恼怒,反而微笑着说:“无妨,年轻人,看你如此专注于书籍,想必也是个爱书之人。”
赵宇恭敬地说:“先生,晚生确实对学问痴迷,此次来京城便是为了科举,想求取功名,有所作为。”
苏先生微微点头:“科举之路艰辛,你可有什么心得?”
赵宇叹了口气:“先生,晚生自觉学识尚可,但科举之题变化多端,有时难以把握考官的意图,且京城人才济济,晚生心中实感压力。”
苏先生听后,轻轻拍了拍赵宇的肩膀:“年轻人,莫要气馁。我观你气质不凡,且有上进之心,已是难能可贵。我在这京城也有些年头了,对科举之事略有见解,你若不嫌弃,可与我多交流。”
赵宇心中一喜,连忙行礼:“若能得先生指点,晚生感激不尽。”
自那日后,赵宇时常去苏先生的住所拜访。苏先生的住所虽不大,但藏书丰富。苏先生坐在书房中,耐心地为赵宇讲解经史子集的精妙之处。
“赵宇啊,这诗词之道,不在辞藻华丽,而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你看这李白的诗,豪放飘逸,乃是其真性情的流露。”苏先生一边翻着诗集,一边说道。
赵宇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已的疑问:“先生,那如何才能在科举的诗作中做到既有情感又符合规范呢?”
苏先生沉思片刻:“这就需要你多读多练,且要关注当下时政,将自已的抱负与情感融入其中。比如,若遇民生之题,你便可结合自已在民间的所见所闻,提出独到的见解。”
在苏先生的教导下,赵宇的学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不仅在诗词文章上更加精进,对治国理政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一次,赵宇与苏先生讨论到官场之事。
赵宇皱着眉头说:“先生,晚生听闻官场黑暗,勾心斗角。晚生虽想有所作为,但怕难以适应。”
苏先生微微一笑:“官场虽有黑暗之处,但也不乏清正廉洁之士。你若能坚守本心,不为权势利益所诱惑,定能走出自已的道路。且你要学会洞察人心,与人为善,但也要有自已的原则底线。”
赵宇若有所思:“先生,晚生明白了。晚生定当以先生的教诲为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已。”
随着科举考试的临近,赵宇愈发努力。苏先生也在一旁为他加油打气。
“赵宇,你这段时间进步很大。相信你在科举中定能取得好成绩。但你也莫要过于紧张,保持平常心即可。”苏先生鼓励道。
赵宇感激地说:“先生,若没有您的帮助,晚生恐难以有今日的进步。无论结果如何,晚生都铭记先生的大恩大德。”
苏先生摆了摆手:“你能有所成就,便是对我最好的回报。去吧,去考场中展现你的才华。”
赵宇深吸一口气,望着远方,心中默默说道:“柳云,我定会成功归来,不负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