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一家在新地安顿下来后,很快便察觉到此地独特的地方风俗,与他们以往所熟知的大相径庭,这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与新奇的体验。
清晨,柳云带着丫鬟翠儿出门欲购置些生活用品。集市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但各种摊位的布置和售卖方式却让她们有些摸不着头脑。
柳云站在一个布摊前,看着那些颜色鲜艳但款式奇特的布料,对翠儿说:“翠儿,你看这布,花纹倒是精美,只是这裁剪样式我从未见过,也不知该如何做衣裳。”
翠儿也一脸疑惑:“夫人,奴婢也觉得奇怪呢。咱们在京城时,布的花样可没这般繁杂,而且这料子的质地摸起来也不太一样。”
这时,布摊的老板娘热情地招呼道:“夫人,这可是咱本地特有的布料,都是用山上的一种特殊植物染制而成,穿起来可舒服了。这样式也是咱这儿的传统,夫人若是喜欢,我可以教您怎么做衣裳。”
柳云微笑着回应:“多谢老板娘,只是初来乍到,还不太习惯。”
正说着,一阵喧闹声传来。原来是一群人围在一个广场上,中间有几个身着奇装异服的人在跳舞,周围的百姓们纷纷鼓掌叫好。
柳云好奇地走近,拉住一位老者问道:“老伯伯,这是在做什么呢?”
老者笑着回答:“夫人,这是我们这儿的祈福舞,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人来跳,祈求神灵保佑咱这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柳云看着那舞蹈,心中虽觉得新奇,但也有些担忧:“老伯伯,这舞看起来很是热闹,只是会不会耽误了农活呢?”
老者摇摇头:“夫人有所不知,这舞虽花费些时间,但能让大家的心聚在一起,干活也更有劲儿。而且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可不能坏。”
赵宇在府衙中处理事务时,也遇到了与风俗相关的难题。一位当地的小吏前来汇报工作,谈及一些政务安排时,小吏面露难色。
小吏名叫陈生,为人老实巴交,他小心翼翼地对赵宇说:“大人,您之前吩咐的修路之事,怕是有些麻烦。这附近有一座山神庙,按照咱这儿的风俗,动土之前得先去祭祀山神,求得许可,否则村民们都不敢动工啊。”
赵宇皱了皱眉头:“这修路乃是为了改善百姓出行,促进地方发展,怎能因这风俗而耽搁?”
陈生赶忙解释:“大人,这风俗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若强行动工,恐引起民愤啊。”
赵宇陷入沉思,他深知尊重地方风俗对于治理此地的重要性,但又不想因循守旧,阻碍发展。
回到家中,赵宇与柳云说起此事。
赵宇无奈地说:“娘子,这地方风俗真是让人头疼。我本想大展拳脚,可处处都得顾及这些习俗。”
柳云安慰道:“赵宇,这风俗虽带来不便,但也是此地百姓的信仰和传承。或许我们可以在尊重的基础上,慢慢引导他们理解改变的好处。”
赵宇点头:“娘子说得有理,我今日与那小吏交谈,也感觉到他们对风俗的敬重。我得想个法子,既能顺应民意,又能顺利推行政务。”
过了几日,赵宇决定亲自去山神庙考察一番。他带着陈生来到山神庙,只见庙宇破旧,但香火却很旺盛。
赵宇对陈生说:“陈生,这山神庙虽有其意义,但如今修路之事迫在眉睫。我们可以在庙旁另选一处地方,重新修建一座更宏伟的山神庙,这样既满足了百姓的信仰需求,又能顺利动工修路,你觉得如何?”
陈生眼睛一亮:“大人此计甚妙!只是这修建新庙的费用和人力……”
赵宇沉思片刻:“费用方面,我会从府衙的公帑中拨出一部分,再号召当地的乡绅富户捐款。人力嘛,可以让村民们自愿参与,给予一定的报酬或者减免赋税,相信他们会愿意的。”
陈生钦佩地说:“大人考虑周全,如此一来,定能皆大欢喜。”
当赵宇将这个决定告知百姓时,起初大家还有些疑虑,但听了赵宇的详细解释后,纷纷表示赞同。
一位村民激动地说:“大人能为我们着想,还尊重咱的风俗,真是好官啊!”
赵宇笑着回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地方定会越来越好。”
柳云听闻此事后,也对赵宇说:“赵宇,你做得很好。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赵宇感慨道:“娘子,这地方风俗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便能为治理助力。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挑战,我们得一起面对。”
柳云点头:“嗯,不管遇到什么,我们都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