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赵宇在地方治理上的逐步推进,一些举措却在不经意间引发了百姓的误解,这让一心为民的赵宇夫妇陷入了新的困境,亟待化解误会,重获民心。
赵宇为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推行了新的赋税政策,旨在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商业。然而,消息传开后,百姓们却议论纷纷,忧心忡忡。
集市上,几位百姓围在一起,低声交谈着。一位名叫王福的老者皱着眉头说:“听说新来的赵大人要加赋税了,这可让咱老百姓怎么活啊?”
旁边的年轻后生刘二附和道:“是啊,我家本就没多少田产,全靠几亩薄地勉强糊口,这赋税一增,怕是要饿肚子了。”
一位妇女也唉声叹气:“我家那口子本想去镇上做点小买卖,如今这赋税一加,哪还有本钱去折腾啊。”
这些流言蜚语很快传到了赵宇的耳中,他心急如焚,赶忙召集衙役,准备向百姓解释清楚。
柳云在一旁劝慰道:“赵宇,你先莫急。百姓们只是不了解政策的深意,我们需得耐心解释,让他们明白这赋税政策实则是为了大家好。”
赵宇点头称是,带着柳云来到城中的广场。广场上早已聚集了不少百姓,大家看到赵宇夫妇到来,纷纷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疑虑和不满。
赵宇站在台上,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各位乡亲们,我赵宇今日前来,是想和大家说说这新推行的赋税政策。我知道大家都在传言赋税要增加,其实这是误解。”
一位名叫张大山的魁梧汉子站出来,大声问道:“大人,那您倒是说说,这赋税到底是怎么个变法?俺们可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听不懂那些弯弯绕绕。”
赵宇耐心地解释道:“张大哥,这新政策是这样的。对于开垦荒地的农户,头三年不仅不加赋税,官府还会给予一定的种子和农具补贴。而对于那些从事商业活动的百姓,只要生意规模较小,赋税也会相应减免。只有那些田产众多、商业盈利丰厚的大户,才会适当增加赋税,目的是为了让财富更加均衡,让更多的人受益。”
台下的百姓们听了,面面相觑,半信半疑。这时,一位名叫李秀才的文人模样的人站了出来,他推了推眼镜,说道:“大人,您这政策虽好,但如何保证实施过程中不出现偏袒和不公呢?”
赵宇看着李秀才,诚恳地说:“李秀才问得好。为了确保政策公平公正,我会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由城中德高望重的乡绅和百姓代表组成。他们会全程监督赋税的征收和补贴的发放,若有任何不公之处,大家可随时向我举报,我定会严惩不贷。”
尽管赵宇解释得十分详尽,但仍有部分百姓心存疑虑。一位老妇人走上前,哭诉道:“大人,俺们祖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新法子真能行得通吗?俺们不敢信啊。”
柳云见状,走上前去,握住老妇人的手,温柔地说:“大娘,您放心。赵大人一心为大家着想,这政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您想想,以前咱们这地方贫穷落后,就是因为大家都守着旧规矩,不敢尝试新事物。如今这是个改变的好机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老妇人看着柳云,眼中的疑虑稍稍减轻:“夫人,您说得轻巧,可万一失败了呢?”
柳云微笑着说:“大娘,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但不尝试就永远没有机会。赵大人会一直陪伴着大家,共同面对困难。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绝不会让大家吃亏。”
在赵宇和柳云的努力解释下,部分百姓开始理解并接受新的赋税政策,但仍有一些人持观望态度。
回到府衙后,赵宇坐在书房中,眉头紧锁。柳云端来一杯茶,安慰道:“赵宇,不要灰心。百姓们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时间,我们可以多做些宣传,让大家看到政策实施后的好处,自然就会相信了。”
赵宇叹了口气:“娘子,我知道。只是看到百姓们误解我,心里实在不好受。”
柳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明白你的心情。但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坚持下去,总会得到大家认可的。”
赵宇抬起头,看着柳云,坚定地说:“娘子,你说得对。我不会放弃的,一定要让这地方繁荣起来,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柳云点头:“嗯,我相信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