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赵宇和柳云已在广场上向百姓详细阐释了新赋税政策,可仍有不少人心存疑虑,私下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赵宇深知,若不能彻底消除百姓的误解,这政策怕是难以顺利推行,地方的发展也会因此受阻。
于是,赵宇决定深入到各个村落,挨家挨户地与百姓交流沟通。这日,他来到了一个名叫清平村的地方。刚一进村,就有几个村民远远地看着他,眼神中满是警惕。
赵宇走上前去,温和地说道:“各位乡亲,我是赵宇,今日特来与大家聊聊那赋税之事。”
一位名叫陈老爹的老者冷哼一声:“哼,赵大人,您说的那政策,俺们实在是弄不明白,这心里头啊,总是不踏实。”
赵宇耐心地解释道:“陈老爹,您莫急。我且再给您细细说来。这开垦荒地有补贴,是为了鼓励大家多种粮,如此一来,粮食产量增加了,咱们村里就不怕闹饥荒,家家户户都能有存粮。而商业赋税的减免,是想让咱村里的小买卖能兴旺起来,像村里的李大叔,他不是一直想把自家编的竹篮拿到镇上去卖吗?以后赋税少了,他就能多赚些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这时,村里的年轻后生王猛站了出来,他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大人,俺也想做点小生意,可俺没本钱,就算赋税减了,俺也不知道咋办。”
赵宇笑着说:“王猛啊,这事儿不难。官府可以出面为像你这样有想法但缺本钱的年轻人提供低息贷款,等你生意有了起色,再慢慢归还。这也是为了帮助大家起步啊。”
旁边的一位妇女张婶也开口道:“大人,俺们妇女家的,不懂那些生意经,就盼着家里的田能有个好收成。可这新政策真能让田变好吗?”
赵宇看着张婶,认真地说:“张婶,这新政策对农田可是大有好处。官府会请农技师来给大家传授新的耕种技术,还会平价提供优质的种子和农具。您想啊,有了好种子、好农具,再加上新技术,这庄稼能长得不好吗?”
正说着,村里的教书先生林夫子走了过来。林夫子一向受人敬重,他微微拱手,说道:“赵大人,您的政策初衷固然是好,可这实施起来,会不会过于繁琐?万一中间出了差错,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赵宇恭敬地回应道:“林夫子担忧不无道理。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有专人负责跟进,每个环节都会记录在案。并且,每月都会在村里张贴告示,公布赋税征收、补贴发放以及各项事务的进展情况,让大家都能清楚明白。若有差错,大家可随时向我反映,我定会及时纠正。”
林夫子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大人如此用心,倒是让老夫放心不少。只是这政策变动,大家习惯了旧法,适应起来怕是需要些时日。”
赵宇说道:“林夫子说得是,这确实急不得。我会安排衙役和村里的里正一起,慢慢地给大家讲解,帮助大家适应。”
在与清平村村民的交流中,赵宇感受到了他们的质朴与担忧。他知道,要改变百姓们长久以来的观念并非易事,但他坚信,只要自已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持之以恒地解释说明,总会赢得他们的信任。
从清平村离开后,赵宇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其他村落。每到一处,他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政策的细节,解答着百姓们的各种疑问。
柳云则在城中组织了一些妇女,向她们宣传新政策对家庭生活的积极影响。她在城中的祠堂里,与妇女们围坐在一起。
柳云轻声说道:“姐妹们,这新赋税政策啊,可不只是关乎男人们的事儿。咱们家里的吃穿用度,都能因为这政策变得更好。就说这商业发展起来了,镇上的店铺多了,咱们买东西就更方便,花样也更多。而且,家里要是有人做生意赚了钱,咱们的日子不就更红火了吗?”
一位名叫刘娘子的妇女笑着说:“夫人,您说得好像是有那么点道理。可俺们还是担心这政策变来变去,最后吃亏的还是俺们。”
柳云拉着刘娘子的手,说道:“刘娘子,你放心。赵大人是个正直的人,他一心想让咱们这地方变好。这政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会轻易变动。而且,咱们大家都可以一起监督,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经过赵宇和柳云多日的努力,百姓们对新赋税政策的误解逐渐减少,开始有一些村民尝试着按照政策的指引去开垦荒地、做起小生意。
这天晚上,赵宇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柳云迎了上来,心疼地说:“赵宇,这几辛苦了。”
赵宇笑了笑:“娘子,只要能让百姓理解政策,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柳云点头:“是啊,看到百姓们的态度有所转变,我也很欣慰。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这地方一定会越来越好。”
赵宇看着柳云,坚定地说:“没错,娘子。只要我们夫妻齐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