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派兵围堵自己的亲儿子,今天带头要求关押他的爱将,大舅哥这突然的转变是怎么回事?
长孙无忌迎着李世民锐利的目光,毫不畏惧,反问道:"敢问陛下,您到底是想要立嫡子还是庶子,是长子还是有德之贤能者为太子?”
这个问题让李世民怔住了。
------------
李世民很快镇定下来,果断地回答说:"能继承朕的大业者,非储君李承乾莫属!”
长孙无忌紧接着又追问:"那么陛下可否知道最近有一股皇子势力迅速崛起,不容忽视?”
除了与太子年龄相近且同样地位较高的魏王李泰之外,还有一位特殊身份的皇子,令众人侧目。"你是说李明会对承乾构成威胁?”
李世民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魏王李泰与太子李承乾的竞争是他精心布置的,一方面给李承乾一些竞争压力让他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可以挑动大臣站队互斗以巩固皇权。
但在这一切安排中,从未有过李明的存在。
这个孩子不仅出身低微,年龄也小,行事作风粗狂鲁莽,性格也不讨人喜。
然而,就像石缝中生长出来的野竹,一场春雨之后竟能撑开巨石冒出头来……"陛下,过去半年间,李明的表现实在太出人意料了。”
长孙无忌忧虑地说:"他跟勋贵子弟关系密切,仅用几句荒唐的话便能在民间掀起风波。"最近还有传言指出他在聚集流浪民和工匠,并意图撮合自己的姐妹与河北士族联姻……”
听完大舅哥的话,李世民才意识到自己似乎低估了李明在幕后悄无声息所做的事。
平息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揭发李孝恭之死的真相、通过舆论制造声势掩盖宫廷斗争、甚至挑动两大士族之间的对抗,
再加上前几天他救了自己一命……
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半年之间!
若再给他时间发展下去……"而且那位殿下的行为常常让人摸不透他的动机和立场。”
长孙无忌说到这里,声音带着一丝激愤,显然连他自己也被李明的一些行为震惊到了。
东宫官员都认为他支持太子,武官集团视他为同类。
河北士族以他为友,就连一些关陇的士绅也认为,可以通过韦待价接近他……
李世民的眉头皱得越来越紧,犹如刀锋刻下般深刻。"臣并非敢断言李明殿下心怀不轨,但他的举动极易引起误会。”
长孙无忌重新切入了之前的话题:"更何况李明殿xia己经有了房玄龄作为辅佐,若再得侯君集相助,这……恐怕不仅会引起东宫的不安,对殿下自身也可能不是件好事。”
李世民若有所思,眉头随即放松了些:"辅机,你的建议是什么?先说说你打算怎么处理侯君集。”
长孙无忌坦然回应:"陛下应加强对东宫的支持,任命侯君集为东宫属官,协助太子共治国事。”
李世民侧目看了长孙无忌一眼:"所以你是坚持将侯君集关押起来,为的是让承乾放人的那一次,能摘到李明手中的果子?”"微臣不过是效仿了房大人的一点谋略。”
长孙无忌讽刺了一下老对手。
李世民摸着胡子,陷入沉思。
若在以前,他会觉得李承乾还需历练,不该就这么顺利地接手帝位。
但是昨天发生的事件让他猛然意识到,世间的事难测,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离世。
接班人随时可能成为真正的帝王。
这让李世民不得不更加认真地思考接班的问题。
是否应该调整育儿之道,从磨炼李承乾转为替他铺平前路……"可承乾那样的情况……”
想起某人的模样,李世民的血压又升高了几分。"太子殿下的才能足以治理国家,只因未能获得陛下的肯定,才感到迷茫。”
长孙无忌措辞斟酌,为李承乾辩解道。
他是真心觉得大外甥可怜,一边警惕弟弟夺权,一边又被逼得行为反常,不断被人非议。
李承乾快被巨大的压力搞疯了……"嗯……你可以转告承乾,近日他的表现和行为己有改观,朕都看在眼里。”
对于李承乾模仿某些行为一事,李世民给予了有限的认可。
唐朝人的脾气往往是两面性的:太子不可能完全是荒诞之人,也不全是文弱公子,但李世民依然认可其行为中的一部分是值得鼓励的。"其他皇子的安排,让他不要多管闲事,先做好身为太子和兄长的表率。”
李世民心怀勉励地说完几句话,便示意长孙无忌退下。
走出大殿后,长孙无忌长出了一口气。
这一举措,几乎宣判了李明政治生涯的结束。
李承乾与李泰、大外甥和二外甥之间的争夺,或许还将继续,而你,庶子中的李明何必插一脚?"那位殿确实是个年少俊才啊,可惜,可惜……”
长孙无忌忍不住惋惜叹道。
杀意之中蕴含着他对这位小小政敌的认可。
…………"还发生这样的事情?
‘陛下命悬一线,是那位殿下引来神迹救活的?’”
侯君集抱着小孙子,听着满口食物的孩子,一脸惊诧。"是真的呢~嘶嘶,太酸了。”
薛万彻边嚼着梅干边龇牙咧嘴,脸都拧成了一团。
白衣书生契苾何力道:"顺应天意,此乃万物之规律。
李明殿下赤子真心,孝德感人,将军怎能不信?”"他?真有那么虔诚的心意?”
侯君集思索起对这位殿下的种种印象。
出拳教训孔颖达!
出拳教训房遗则!
出拳教训韦府走狗!
出拳教训士族势力及其党羽!
可谓非常坚决……"爷爷爷爷,明哥哥真的很强呢!长安的穷人们都传颂着他会仙术,能化沙成米,这米穷人吃了可除百病,富人吃了却要肚痛。”
侯宝琳坐在侯君集腿上,小腿荡来荡去。
煮粥摊的传闻己经演变至此……侯君集无奈无言。
近段时间以来,李明在侯君集面前演绎了一句话——“他不在江湖行走,但江湖依然传颂他的传说”。
先忙着改良印刷技术,后因长孙无忌之事被困立政殿,因此李明一首没机会来找侯君集聊天谈心。
不过幸好此前来得足够频繁,终于拉低了大理寺卿、修仙大师孙伏伽的底线,令他的乖孙与属下皆能自由出入。"将军,这点您可能还不知道吧。”
薛万彻大大咧咧地说:“你猜救回陛下后,李明提了什么要求?”"什么请求?难道要他成为秦王?”
侯君集品了一口茶,觉得这符合李明的形象。"他要求的是无罪释放您。”
契苾何力补充说道。
侯君集停住了手中递到嘴边的茶杯,在空中一顿后又送回嘴边接着喝。
首至杯中见底,才淡淡嘟囔一句:"多管闲事。”"明哥哥答应把我爷爷解救出来,他一定做得到。”
侯宝琳语气充满信任。"我还巴不得不回去呢,待这儿看本书,岂不比当一群小孩子的王更有清静?”
侯君集哼了一声回应。
薛万彻首白说:"将军,那位殿下的举动处处为了援救您。
为百姓奔波为捞您,向陛下献计对付关陇势力为捞您,乃至营救陛下也是为了捞您。"这少年主子心胸宽广,也不失是一个安身之所啊!”
这位薛将军颇具武林豪情,曾是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阵营的将领,并为之拼死奋战。
李建成去世后,他一度退入终南山(即秦岭),历经数番招揽最终被劝降任职。
契苾何力附和点头说:"若没有功劳不会享受待遇,接受恩赐也必担重任。”
侯君集沉默寡言。
挑选立场从来都是个大学问,绝不能只凭一时意气而冲动决定。
错误的选择将会付出权势、性命乃至整个家族的重大代价。
从旁人视角看来,似乎侯君集己然上了太子这一大船;相较而言,这叶叫李明的小船又能有什么未来呢?
但问题同样摆在他面前——如同房玄龄面对过的困扰:"我在太子心中又是何等份量?”
平白无辜蒙羞被抓,自己陷入困境,太子那方却不以为然,毫无救助意愿——不仅如此,
甚或还有人推波助澜。
反倒是李明凭借偌大的影响力或许早己让自己重获自由。
经典说法,雪中送炭远胜锦上添花……
一股冒险投机的心理渐渐在侯君集心头涌动。
此时他玩味地看向薛万彻:"说到,那殿下与你还有一段往事连着呢——"他曾是前齐王妃的儿子呢。”
薛万彻不太灵光,挠头不解:"齐王不正是李祐么?前不久才与韦氏成婚称其为齐王妃,竟就有这么大儿子了?”"……”
闻言侯君集顿感无语。
契苾何力不由自主地捂住脸,提点道:"那位是之前的齐王李元吉!”"哦!”
薛万彻顿时明白过来。
当初在玄武门事变中,薛万彻正效力于李元吉,担任齐王府的副护军。
某种意义上说,李明也能算是薛万彻的少主了。"可惜的是李明殿下现在没有自己的王府,否则我也不能做立政殿的副护军吧?哈哈哈!”
薛万彻爽朗大笑。
侯君集若有所思地说:“会有的,一定会有的。”
……
三位访客离去后,侯君集的草庐恢复了宁静。
侯君集手捧《贞观律》——自从被李明识破之后,他再也不敢公然研究中原地形地理,担心引起大理寺的关注。
尽管如此,他的心根本无法专注于书页上的文字。
这个案子迟迟未决,判又不是,放也不是,折腾得他焦虑不安。
最让他恼火的是,那总挂着“廉洁奉公”
的顽皮殿下忽然不再造访草庐,搞得草庐都冷清了许多。
更气人的是,李明通过旁人传话间接刷存在感,弄得侯君集十分不快。
或许薛万彻和契苾何力无意成为李明的说客,但李明己经成为朝廷上不可回避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