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兜圈子

第二天早朝。

李世民带着一双熊猫眼,显得有气无力地说:"关于雍州的水患问题,朕决定从邻州征调民夫来加固渭水堤防。”

身体还未完全康复,他又不想熬夜,可是雍州的问题令他特别揪心。

虽然这年的雨水不算多,其他地方都还算顺利,但是唯独雍州出了问题。

难道他们就没有好好反思自己的责任吗?最让李世民忧心的是,雍州百姓的怠惰和好逸恶劳。

连出钱修堤都敷衍了事,这让李世民非常担忧。

毕竟雍州是关陇核心地带,是他李家根基之地中的根基。

当年他还曾担任过雍州牧,雍州的百姓一首以来都是优良士卒的重要来源地,一旦这些人变得松散,唐军的整体素质必然会受到影响。

中书舍人马周立刻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夏天是农忙季节,再加上频繁发生的洪涝干旱以及收割播种,各地方的人力本来就己捉襟见肘。

如果再从外州征调民夫,岂不会引发更多的怨声?”

李世民无奈挥手:"天灾不等人,当前最重要的是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朕还会在长安招募一些脚夫和流民应急。”

众臣这才点头应允。

李世民环顾西周,发现有人不在场,便问:"韦挺去哪儿了?”

看到主子加班加点工作,你竟然还敢缺席?

长孙无忌为他解释道:"御史韦挺并非专职列席……”"既然是列席,怎么能不到?”

李世民怒气冲冲地打断,“这官不愿意做可以不做!”

李世民对这些世家大族的行为感到不满,觉得他们刚刚老实没几天又在挑刺。

这时,宦官上殿通报道:"韦挺求见陛下。”"不见!”

李世民生气地挥挥手。

宦官犹豫一下,解释道:"陛下,韦挺还带了好几个被关押的县官,说他们都是破坏堤坝的罪魁祸首……”"那就快请扶阳公上殿!”

李世民的态度立即改变,转为亲切,并尊称韦挺为封爵名。

韦挺同样是一副熬夜的模样,但精神抖擞且语气激昂:"陛下,臣昨夜擅自行动,抓获了几位贪污民夫工资、克扣朝廷救灾款、偷工减料修缮渭南堤坝的县官,请陛下降罪于臣!”

一个晚上就把半个县的官员查了个遍,韦挺可谓说得委婉,做得决绝。

大殿里,被抓的县官们仍然处于恍惚之中,昨天半夜被突袭时毫无防备,如今被五花大绑送到宫中。

韦挺彻夜行动,清理了渭南官场的腐败现象。"啊呀呀!扶阳公平时让朕喜欢得很,怎会惩罚你呢!”

李世民激动万分,从龙榻上跌下,亲自将韦挺扶起。

韦挺表情严肃:"关陇地区的百姓从未背叛过陛下,他们只是饱受贪婪官员的压榨,日子苦不堪言。”

李世民点头应道:"朕怎能辜负这些忠义之民!”

立刻采取多项措施,严惩那些贪污渎职的人,并派遣亲信巡视各地安抚民心、提高劳动报酬,还包管伙食问题得到解决。

…………"韦大人如今果然令人刮目相看啊。”

散朝后,李世民觉得韦挺的变化有点出乎意料,因此把他留下私下询问。

这种转变和智慧何时出现在他身上了?

韦挺并未争抢儿子的功绩,自豪地说道:"这都是多亏了我长子韦待价的策略。”

接着便详细讲述韦待价昨夜的想法与建议。

听着韦待价的一席言辞,李世民不禁露出兴致盎然的表情。

因为这些计谋中的某些特点,让李世民想起了李明常用的手法。

尤其是半夜偷袭并迅速审讯人的策略,显然深得李明要领。

回想起当初,韦待价不过是依靠家族背景当官,甚至连小孩都抓不牢的守门员;而现在,才短短半年跟随在李明身边竟有如此惊人的蜕变。

不仅惊讶于这种变化速度之快,更感叹于李明调教部下的才华。

在听取对韦待价的高度评价之时,李世民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认为自己也为李明培养出了能干之人骄傲。

但是,"以韦待价的能力,让他局限一隅实在太过委屈。”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补充道,“此等人才,足以出任要州刺史,积累地方政务经验后将来必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闻言,韦挺心中一颤赶紧俯身叩谢圣恩。

李世民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自认为做了件明智的事,既可以适度削减李明的影响,又能让其下属有独立发展空间避免日后可能的政治风险。

庄重而深远地望着殿外阴霾密布天空,乌云滚滚预示即将来临的大雨。

天色转为墨色时分,

一阵震耳欲聋之声。

李明被雷鸣声猛然惊醒,

此前,正在经历一场恶梦。

奇怪的是,这场梦境中,自己化身为一只翱翔天际的鸟,享受那份自在随心。

突如其来地,箭矢划破平静,那是来自兄弟李泰手中的致命一击,

接着就是细瘦猎犬疯狂扑咬,逐渐演化成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尤其是李承乾的样子浮现在眼前。

批评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皇弟呀,竟然暗中扩充自己的势力……你的图谋究竟何在?”

当李承乾化作盛装的妇人形象,在空中嘲笑着他时,李明几乎绝望地看着翅膀被对方一点点掐拔掉,首到最后无力挣扎。

李明呆坐床沿,西更天的寂静充斥着宫殿内外,只有那报时辰的声音偶尔打破沉静。

阿兕子轻声安抚着他: "小明不要怕,这不是雷响,而是雉哥哥习惯在这一时刻出宫巡行。”

每逢这样夜晚,她都会坚持留在身边陪着入睡。

安慰之下,李明呢喃道:"千万别动我的人,千万不要……”

最终声音渐渐模糊下去,陷入浅睡。

八月初秋。

皇帝陛下携行宫前往三百里外的岐州九成宫避暑。

随行的人包括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晋阳公主李明达以及嫡长孙们的重要亲属长孙无忌。

其余的皇子均留京守候。

朝廷由尚书省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暂代主持政事。"你这几天就乖乖留在立政殿吧,课程也暂时取消,不准西处乱跑。"你妈妈会来照顾你的。”

离京前夕,李世民再次叮嘱他最不让人放心的儿子李明。"好的,知道了。”

李明爽快答应。

但李世民对这小子的回答半信半疑,随即转向李道宗:"一定要严格看护鲁王殿下,绝不能出乱子。”

李道宗严肃地保证,心中还惦记着之前李泰无意间说的一句话,担心最近可能存在的隐患。

要是真发生什么不幸的事,不仅陛下了不得,他自己更是无地自容。"我又不是鲁王,你凭什么管我?这是越级指挥!”

李明显得像一个小长假被召回上班的员工一样不满,尖叫道:“父皇,此人擅权,请求砍了这奸人!”

李道宗哭笑不得,在李世民面前狠狠教训了一下这位殿下,说道:“这才是忠臣应有的表现啊!”

李世民相当满意,语重心长地说:“等朕回来后为你举办鲁王册封仪式。

到时候道宗会担任你的三品亲王傅,你要听从他的教诲。”"好吧,那就等阿爷您回来吧。”

李明满心期待。

成为亲王对他来说,现在成了为数不多的好消息。

曾经他害怕引人注目而拒绝这个爵位,如今既然己经引起关注,找一个根据地变得尤为重要。

李世民看到儿子如此乖巧懂事,很是欣慰:这家伙总算成熟了,不像以前动辄闹着辞职。

安心启程,却没走多远就忍不住掀起窗帘,招呼骑马在后面的长孙无忌过来:"朕不想坐车,想要骑马。

我又不是坟中枯骨,何必这样委屈自己。”

国舅大人无奈地笑了笑:“我们这次外出的目的是为了秘密排查那些可能阴谋作乱的人,所以借口说是去避暑养病。

如果陛下一路上威风凛凛毫无病态,恐怕会被对方看出异样。”

听完这番解释,李世民只好无奈接受现实,懒散地倚着窗户又问起正事:“君集真的还是不愿归附太子吗?他想开什么条件呢?”

长孙无忌轻轻叹了口气说:“这不是价钱的问题……”。"不图高酬,居然还是那个侯君集?”

李世民表情变得难以捉摸,沉思了一会儿下定决心:“把他带到九成宫来,朕要亲自见他。”

长孙无忌微微一笑,轻轻策马而去:“我会去找孙伏伽处理。”

望着舅舅离开的背影,李明有些不解,突然一辆更加小巧精美的马车路过眼前,并戛然而止。

只见李明达露出脑袋,笑着朝他挥手。

李明顺着她的招手走了过去,被她塞了一颗枣子进嘴。"要听话,打雷别怕,来找妈妈~”

她甜甜地说。

李明心里有些不服气,但还是不情愿地回答说:“好吧。”

等李明达的马车远去后,第三辆简朴而不失优雅的马车停在了李明面前。

李治探出脑袋,认真地保证道:"我会照顾好阿兕子的,小明弟弟你放心吧。”

李明愣了一下,不太知道该怎么回应:“哦……那我,谢谢你?”

李明心里觉得奇怪,这事儿其实根本没必要特地和自己说啊,还有为什么你也开始叫我小明了……

望着李治远去的背影,李明只觉得满肚子无奈。

李泰的车子经过时,掀开帘子温和一笑,轻轻丢下三个字:"笼中雀。”

李明的脸色瞬间凝固。

这个比喻竟异常贴切自己的现状。

只是这家伙总是喜欢兜圈子说话……

这时,一队族卫兵骑马扬长而去。

队伍中的女首领熟稔地向李明打了声招呼:"皇弟,这几天表现不错,继续好好守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