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兴兵侵随,随侯修政坚防。楚军无奈退边疆,霸业途中稍枉。
郑忽挥师救齐,北戎溃败仓皇。诸侯策略各昭彰,历史新篇再讲。
嘿,各位历史探索者们,欢迎来到公元前706年,这一年,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郑国在不同的战场,上演着不同的战略戏码。《左传·桓公六年》记载:“楚武王侵随,随侯惧而修政,楚不能克。”楚武王一心想要吞并随国(今湖北随州),但随侯也不含糊,赶忙整顿军备、加固城防,这一番操作下来,硬是让楚军无功而返。与此同时,《史记·郑世家》也记录了一件大事:“北戎伐齐,齐使告急于郑。郑太子忽率师救齐,大败戎师。”郑太子忽带领军队救援齐国,在临淄郊外把北戎打得落花流水,成功帮齐国解了围。
咱们先看看楚国在南方扩张时遇到的困境 。随国的防御策略那是相当有一套。随侯听取了季梁的谏言,“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左传》),也就是整顿国内政治,并且联合汉东地区的姬姓诸侯国(像唐国、邓国)一起对抗楚国。同时,随国还大力强化城防建设,积极开展军事训练,这些举措有效地抵御了楚军的进攻。再看楚国这边,虽然楚武王这次进攻失败了,但根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武王居疆郢(yǐng)”,说明楚国一首在持续经营汉水流域,为后续再次攻打随国积蓄力量。要是和亚述帝国前9世纪对叙利亚城邦的反复征伐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楚国也是采取“蚕食 - 消化”的策略(John Curtis, A Assyria, 1995),一点点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说完楚国,再把目光转向北方郑国的军事干预行动 。郑太子忽救齐这事儿,背后有着自己的政治考量。他打着“齐郑旧盟”的旗号出兵(《史记》),但实际上是想扩大郑国在黄河下游的影响力。齐国在战后用“文马二十驷”(毛色有文采的马八十匹。驷,sì ,古代同驾一辆车的西匹马,或套着西匹马的车)来酬谢郑国(《左传》),这也能看出郑国借着救援齐国,换取了实际的利益。从战术优势和战场表现来看,郑军还是采用之前在繻葛之战中大放异彩的“鱼丽之阵”,以战车为核心,步兵协同突击。《诗经·郑风·清人》描述“驷介旁旁”,这显示出郑军装备精良。而北戎军队主要是游牧骑兵,虽然机动性强,但缺乏攻坚能力,郑军巧妙地用车阵克制了北戎骑兵的机动性,从而取得胜利。
从跨文明视角来看边疆治理 ,也很有意思。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前522 - 前486年)设立边疆总督(萨特拉皮)来防御斯基泰人,这和郑国“以战止战”的策略有点相似。不过,波斯帝国靠的是完善的行政体系来巩固边疆,而郑国则主要依靠军事联盟(《波斯帝国史》),两者在治理方式上还是存在差异的。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谜团 。比如说楚军撤退的具体原因,《左传》里并没有记载随国是不是通过外交手段,比如联络中原诸侯来给楚国施压。还有北戎的族属和后续动向,北戎到底是山戎还是长狄的分支呢?《史记·匈奴列传》只是笼统地称其为“北戎”,考古学方面的证据也不足,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看看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在沈鹿会合诸侯,黄国、随国没有来,于是楚国就攻打随国,迫使它求和;同时,巴国和楚国组成联军攻打邓国(今湖北襄阳),邓国被打得大败。这场“会盟 - 征伐”的连环局,又会怎样加速楚国在汉水流域的霸权进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