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繻葛之战 前707年

桓王率旅征郑,繻葛(xū gě)风云骤兴。王师溃败箭伤膺,天命光环碎迸。

礼法瞬间崩塌,诸侯态度纷更。郑伯自此霸图成,历史新篇开映。

嘿,各位历史爱好者们,欢迎来到公元前707年这个改写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左传·桓公五年》详细记载:“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繻(xū)葛(今河南长葛),王卒大败,祝聃(dān)射王中肩。”周桓王亲自带领蔡、卫、陈组成的联军去攻打郑国,结果被郑庄公打得落花流水,郑将祝聃(dān)还一箭射中了桓王的肩膀,周天子那曾经“受脤(shèn)于社”(“受脤于社”指古代出征前,天子或诸侯亲自到社庙,接受祭社的肉,象征获得神佑与军事权威)的军事权威,就这么彻底没了。《史记·周本纪》也提到“诸侯由是不朝”,郑国从此在中原地区确立了霸主地位。

先来说说这场繻葛之战带来的制度性冲击。从礼法秩序层面看,周桓王本想着以“郑伯不朝”为由去讨伐郑国,维护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原则,可战败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战败之后,《诗经·王风·黍离》里不禁感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标志着大家对“天命”的信仰开始破产啦。《清华简·系年》记载“郑庄公强,周室卑”,周郑之间的关系,从原本的“君臣”一下子变成了“敌国”,这变化不可谓不大。而在军事技术方面,郑军采用的“鱼丽之阵”,把战车和步兵协同起来作战,突破了传统车战模式。《左传》里说“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先偏后伍”指战车在前排成“偏”形阵势,步兵随后排成“伍”形阵势;“伍承弥缝”表示步兵填补战车之间的空隙,相互配合弥合,形成紧密的战斗阵列),这种战术创新首接碾压了联军。要是和亚述帝国前9世纪的战车方阵对比,郑国的战术更强调机动灵活,这也体现出春秋时期军事变革的独特之处。

说完制度性冲击,再看看诸侯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选择 。面对这场战争,各个诸侯国的表现各不相同。像齐僖公和鲁隐公,就没有参与联军。《史记·齐世家》说“齐与郑盟”,这就暗示着这些大国其实是默许郑国去挑战周室权威的。而蔡、卫、陈这三个边缘诸侯呢,参战也就是敷衍一下周室。《左传》评价“三国非郑敌也”,它们战斗力太弱,反而加速了联军的溃败。

从跨文明视角看这场战争引发的权威重构 ,也挺有意思。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前705 - 前681年)在平定巴比伦叛乱的时候遭遇伏击身亡,这和周桓王战败有点像。不过呢,亚述后来通过血腥镇压重新建立了权威,可周室就没这能力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权威衰落。再看看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前522 - 前486年)平叛之后强化了行省制,和周室对诸侯放任自流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这就凸显出集权和分权两种制度的差异。

但历史总会留下一些谜团 。比如说周桓王战败后的政治善后,战败之后,周室是怎么维持表面尊严的呢?《史记》就只写了“王使周公黑肩聘郑”,具体妥协了哪些条件,根本没办法考证。还有郑国内部权力平衡问题,祝聃(dān)射了王后,有没有被追责呢?《左传》只说“郑伯止之”,后续怎么处置的,也没个下文。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看看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去侵犯随国(今湖北随州),随侯整顿军队,严密防备,楚国无功而返(《左传·桓公六年》);同时,北戎攻打齐国,齐僖公向郑国求援,郑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把戎军打得大败(《史记·郑世家》)。这场“南守北攻”,又会怎样彰显春秋初期列国的战略差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