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郑庄分许 前712年

左传诸侯伐许,郑庄巧借王言。许都破后地分偏,齐鲁无声相援。

周室权威渐散,桓王困境堪怜。罢卿断贡起烽烟,历史风云惊变。

嘿,各位历史探秘者们,欢迎来到公元前712年这一充满权谋与纷争的历史时刻。据《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郑伯、齐侯、鲁侯伐许。庚辰,傅于许……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使公孙获处许西偏。”郑庄公打着许国“不供王职”的旗号,联合齐、鲁两国,一举攻破许国(今河南许昌),随后把许国国土分成东西两部分,分别让许国大夫百里和郑国公孙获共同治理。《史记·郑世家》提到“郑庄公愈骄”,这也使得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专权越来越不满。

咱们先来聊聊伐许背后那充满矛盾的合法性问题。郑庄公身为周卿士,宣称“许不共,故伐之”(《左传》),看似是在替周王室行道,可打完仗后却擅自分割许国,戴着“尊王”的面具,实则在背后架空周室权威,表里不一。《春秋》记载“郑人、齐人、鲁人入许”,整个过程都没提到周王室的授权,这明摆着是郑国借周室的名义谋取私利,把周王室的招牌当成自己扩张的幌子。再看诸侯们的反应,齐、鲁两国对郑国主导许国事务选择了默认。《史记》记载“齐僖公小霸,而听命于郑”,从这儿就能看出郑国在中原地区的霸权地位己然凸显。《清华简·系年》说“许人南徙,楚人渐北”,许国被削弱后,为楚国向北发展腾出了空间,这地缘政治的格局就这么被改变了。

再把目光转向周郑关系,此时己经彻底破裂。周桓王陷入了权力困境,周室根本没能力约束郑国。就像《左传·桓公五年》评论的“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桓王想罢免郑庄公卿士的职位,结果反倒被郑国断了贡赋,这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周室的权威己经名存实亡,成了纸老虎,看着吓人,实则没什么威慑力。

从跨文明视角来看霸权模式,也挺有趣。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前745 - 前727年)以“神授征伐权”吞并叙利亚诸邦,这和郑国“代行王命”的策略有点像。不过,亚述是通过行省制首接统治占领地,而郑国则是保留了许国的傀儡政权,两者在统治方式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然而,历史总会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谜团。比如说许国遗民的社会整合情况,许国贵族有没有参与到许国的共治当中呢?《左传》只写了“百里奉许叔”,许国公室的去向却只字未提。还有周室的财政危机程度,郑国断贡之后,周王室是怎么维持日常运转的呢?《史记》里也没有详细说明具体的应对措施。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看看公元前707年,也就是周桓王十三年,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攻打郑国,双方在繻(xū)葛交战(《左传·桓公五年》载“战于繻(xū)葛,王卒大败”)。这场“箭射王肩”之战,又会怎样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崩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