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诸侯兴战,郑庄联合齐鲁。宋师败绩在菅(guān)途,戴国一朝遭覆。
巧构联盟谋利,尊王扩张领土。戴民去向影难捕,宋怎反击成雾。
嘿,各位历史迷们,欢迎来到公元前713年这一充满战火与权谋的历史节点。《左传·隐公十年》记载:“夏,郑伯、齐侯、鲁侯伐宋。六月壬戌,大败宋师于菅(guān)。”郑庄公拉上齐僖公、鲁隐公,一起对宋国发起进攻,在菅(今山东单县北)这个地方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史记·郑世家》又补充道:“取郜、防,归鲁;取戴(今河南兰考),郑人城之。”郑国不仅吞并了戴国,还首接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
先来说说郑国这次军事行动背后的战略意图。郑庄公凭借周卿士的身份,成功主导了这个联军。打完仗后,他把郜、防这两个城邑送给鲁国(《左传》),以此来换取齐、鲁两国的支持,这算盘打得叮当响,妥妥的利益分配高手。再看戴国,它处在宋国和郑国中间,郑国占领戴国后,就像一把钳子,切断了宋国西进的路线,形成了战略包围之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让宋国一下子陷入被动。而且,郑国还打着“尊王”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自己扩张领土。《清华简·系年》里说“郑庄公强,诸侯畏之”,周桓王对郑国的行为根本没能力限制,只能眼睁睁看着郑国壮大。
再瞧瞧戴国,作为一个子姓小国,它长期以来都依附于宋国。《春秋》里就简简单单写了“郑人、齐人、鲁人入戴”,都没提戴国抵抗的细节,就能看出它国力实在太弱了,根本无力抵抗。从戴国故城遗址(河南兰考)发现了大量郑式陶器,这说明戴国很快就被郑文化同化了,就像一滴水悲壮地融入了大海,没有激起一丝波澜。
从跨文明视角看这场联盟战争,也很有意思。亚述帝国的阿萨尔哈东(前681 - 前669年)通过联盟附属国去远征埃及,这和郑国主导的“三国伐宋”策略有点像。不过,亚述靠的是强制附属国纳贡,而不是像郑国这样搞利益分配,一个是强迫别人交钱,一个是大家商量着分好处。再看看希腊城邦,雅典的提洛同盟(前478年)是通过民主协商来分配战利品,而郑国则是按照实力来分配(比如鲁国得到城邑),这就体现出两者权力结构的差异了。
但是,历史总是充满了谜团。比如说戴国遗民都去哪儿了?《左传》里根本没说郑国对戴国贵族和平民是怎么处置的,只能参考郑国灭掉其他国家的案例(比如许国“迁其民”)来推测。还有宋国,吃了败仗后,有没有联络其他诸侯来反击呢?《史记·宋世家》就只写了“宋殇公怒”,具体行动啥都没说,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看看公元前712年,也就是周桓王八年,鲁隐公被杀,桓公即位;郑庄公以许国不遵王命为由,联合齐、鲁去攻打许国,还把许国的土地瓜分治理。这场“以周命行私伐”的戏码,又会怎样暴露春秋霸政的本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