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襄公辞世,伐戎壮志犹存。岐山路上梦归尘,文公新程接稳。
周室重申九鼎,诸侯态度纷纭。尊王名义各图存,礼制空留遗韵。
嘿,各位历史探秘达人们,欢迎来到公元前766年这一充满变数的历史时刻。这一年,秦国和周室各忙各事。《史记·秦本纪》记载:“襄公十二年,伐戎至岐,卒。”秦襄公在征讨西戎的半道上病逝,他的儿子文公继位。《左传·僖公二十西年》也追述道:“秦襄公以兵送平王,平王赐之岐以西之地。”就在同一年,周平王重申“九鼎”礼制,《竹书纪年》里写着:“王命诸侯修职贡,以尊王室。”
且听我讲讲秦国这边的情况,《史记?秦本纪》里说襄公“始国”,秦国这才得到了诸侯的地位呢!不过呢,当时秦国实际能控制的地盘也就局限在岐山以西啦,而且还得不停地跟戎狄抢地盘。秦襄公那可是一路打到了岐山(就是现在的陕西岐山哦),给秦国后来控制关中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看看《诗经?秦风?无衣》里说的“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把秦人的尚武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啊!这种传统对秦国后来的边疆战略影响可大了去了!不过呢,当时秦国实际控制的区域确实也就限于岐山以西,还得在那片“是非之地”拼命站稳脚跟呢!
而周室这边,东迁之后,把九鼎当作天命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成王定鼎于郏鄏(jiá rǔ)”,周平王重申礼制,就是想遏制诸侯们越来越嚣张的僭越行为,就像给诸侯们画了个圈,告诉他们别出圈。但周室自身实力有限,得依靠晋、郑这些强势诸侯来强行推行礼制。《清华简·系年》里说:“诸侯或不至,王命晋侯讨之”,看,周室己经没有足够的实力独自掌控局面啦,只能借别人的手来维持秩序。
从诸侯对周室的态度来看,可谓是分化明显。秦国在秦文公继位后,继续秉持“实利优先”的政策。《史记》记载他“收周余民”,把关中的流民都吸纳过来,充实自己国家的实力,而不是一心恪守“尊王”的义务,更注重实实在在的利益。从陕西宝鸡太公庙秦公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文公作器”,里面都没有“敬王”的表述,这就明显反映出秦国和周室的关系有点疏远,两个往日的盟友关系逐渐变淡。
再说晋、郑,他们把礼制当成了实现自己野心的工具。《国语·晋语》记载晋文侯“诛携王,定天子”,他借着维护周室的名义,在汾河流域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左传·隐公元年》说郑武公“为平王卿士”,他用周室给的官职,让自己兼并郐(kuài)、虢(guó)两国的行为变得“合理合法”。
来看看亚述帝国吧,他们的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呢,用行省制首接管理边疆,这和秦国“军事占领+移民实边”的模式可太不一样啦!许倬云在《西周史》里说,秦国的戎狄混同策略,有点像罗马帝国边境“蛮族化”的过程呢,不过就是制度整合差了点。为啥会有这种差异呢?这就要说到两国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地缘政治环境啦。亚述帝国的政治体制很成熟哦,有能力用行省制来首接统治;秦国在发展初期呢,面对复杂的戎狄局势,“军事占领+移民实边”这种方式比较灵活,但是也因为这样,在制度整合上就有点不足啦。这种差异对两国边疆治理的后续发展影响可大啦!亚述帝国通过行省制,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资源调配;秦国虽然能在边疆快速扩张势力,但是长期治理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还得不断摸索完善制度呢。
地中海世界的雅典,通过提洛同盟(前478年)来维持城邦秩序,它这个“盟主”地位靠的是海军实力,可不是像周室那样依靠礼制框架。李峰在《西周的灭亡》里强调:“周室‘九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控制力,有点类似中世纪教廷的‘精神权威’。”也就是说,周室的“九鼎”看着威风,实际上对诸侯的实际控制能力有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震慑。
不过,这历史里还藏着不少谜团。就拿秦军的后勤和行军路线来说吧,岐山到陇西那地形,复杂得很呢!秦军要咋保障粮草供应呢?《尚书?费誓》里说“峙乃糗粮”,这说明早期的军事补给制度可重视粮草储备了。再看看秦军当时的征伐范围,说不定会在沿途设一些补给点,就地取材进行补充。不过呢,因为没啥更详细的记载,具体的后勤保障细节就不好准确考证啦,像补给点咋分布的、运输方式是啥样的,这些都还得从考古发现或者其他相关文献里找线索呢!
还有周室礼制的执行力问题呢,诸侯们“修职贡”,到底是真心实意地遵从,还是被逼无奈呢?《左传·桓公五年》里记载“郑伯不朝”,这可不就明明白白地暗示了礼制对诸侯的约束力己经没多少了嘛。深究一下深层次的原因,周室东迁之后,自己的实力那是大不如前啊,而有些诸侯呢,像晋、郑这些,在扩张的过程中实力倒是越来越强了。这实力对比一变化,诸侯对周室的态度那也跟着变了。礼制本来就是靠实力和威望来约束大家的,现在周室的实力都撑不起它的权威了,诸侯们自然就不愿意再老老实实遵守了,曾经让周室稳坐天下的礼制体系,就这么慢慢地土崩瓦解啦。这礼制就跟那根几百年的草绳似的,早就老朽得不行了,稍微一扯就断了。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看看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到了汧(qiān)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开始营建城邑(《史记·秦本纪》载“文公东猎汧渭,卜居营邑”)。这场地理扩张又会怎样奠定秦国在关中的基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