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文公建制,史官纪事开航。汧(qiān)渭胜境绽光芒,制度初成新样。
意在尊王正统,还期政务昭彰。跨洋对比韵悠长,历史遗珠堪赏。
嘿,各位历史探秘者们,欢迎来到公元前753年!这一年,秦国在历史的舞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史记·秦本纪》记载:“(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秦文公在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也就是后来要暗度的陈仓。)这个地方,设立了史官系统,标志着秦国正式开启了系统的文字记录制度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这事儿发生的时间和罗马建城(传统纪年前753年)是同一年,但它们之间并没有首接的联系哦,仅两条平行线上的偶然巧合。
咱们先来聊聊秦国史官制度的历史意义。从政治合法性建构方面来说,《周礼·春官》里提到“史官掌邦国之志”,秦国仿照周制设立史官,目的就是想通过文字记录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好摘掉“西陲蛮夷”这个文化标签。秦国这个努力上进的学生,总想摆脱之前不好的名声。《清华简·系年》记载“秦人始有书”,这表明秦国正积极主动地融入华夏礼制体系,努力成为“文明圈子”的一员。
除了在政治合法性建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秦国设立史官制度在行政体系化方面同样影响深远。史官的职责可不少,涵盖了祭祀、占卜、档案管理等多个方面(许倬云《西周史》),这为后来的商鞅变法打下了基础。先打好了秦朝大厦的地基,这一举措意义深远。《左传·昭公十五年》里说“史为书,瞽为诗”,可以看出史官和乐官是有分工的,秦国设立史官,填补了自身制度上的空白,让整个国家的管理更加有序。
从跨文明视角看文字传统,也很有意思。亚述帝国那边,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前745 - 前727年)用楔形文字泥板记录战功,这和秦国的史官制度一样,都是为权力服务的叙事工具。不过呢,亚述更侧重于军事方面,而秦国则更强调礼法,在文明之路上赶路的两个人,虽然都在前进,但方向略有不同。
再看看希腊,荷马史诗(前8世纪)主要靠口传,雅典的制度化史官一首到希罗多德(前5世纪)才出现,这就凸显出咱们华夏“史官 - 王权”共生的特性(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和希腊的情况大不相同。
不过,历史总是给我们留下一些待解之谜。比如说早期秦史的载体和内容,《史记》里没说秦史官是用竹简还是甲骨来记录。还有史官与巫祝的权力关系,秦国史官是不是还兼职掌管占卜呢?《周礼》记载周史官“掌卜筮”,但秦国的制度里却没有明确记载,这也成了历史的一个小悬念。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看看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把携王余臣给灭了(《竹书纪年》载“晋人杀携王”)。这一场权力洗牌,又会怎样重塑周室与诸侯之间的博弈格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