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二王终结 前750年

竹纪年书有载,晋侯灭逆除忧。二王并立至此休,平王正统方就。

晋国扩张谋略,周室空把威留。诸侯表里各怀求,历史风云如旧。

嘿,各位历史迷们,欢迎来到公元前750年这一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竹书纪年》里记录着:“(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50年),杀王子余臣于携。”晋文侯这一出手,就终结了周室“二王并立”(平王与携王)的混乱局面,把周幽王的残余势力彻底清扫干净。《史记·周本纪》也提到“诸侯奉周避戎,晋、郑是依”,这下周平王算是彻底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合法性。

咱们先来剖析剖析晋国灭携王背后的政治逻辑。首先,携王余臣是周幽王的弟弟,由虢公翰拥立,定都在携地(大概在今河南洛阳附近),和周平王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这对晋国拥立的平王来说,是个实打实的合法性威胁。而《清华简·系年》记载“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这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前面出现过4、5次,没有解释,有些同学理解为叛逆了。抱歉!)晋国就借着“勤王”的名义,把携王给灭了,这一招巩固了自己拥立平王的功绩,就好比给自己的功劳簿上又重重地记了一笔。

再说晋国扩张的实质,灭了携王之后,晋国顺势兼并了携地周边的小邦,像焦、滑这些地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晋是以大”,这就明白无误地揭示了晋国借这个机会扩张领土的小心思。从山西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文侯作尊彝”,也能看出当时晋文侯的权势那是达到了顶峰,妥妥的“诸侯大佬”。

转过头来看看周室,虽然晋文侯帮忙解决了“二王并立”的麻烦,但周室权威也就是象征性地恢复了一下。从礼制重申和诸侯博弈方面来看,《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武公为平王卿士”,周室通过给郑、晋这些诸侯封赏官职,来换取他们的支持,就像给诸侯们发“小红花”,希望他们能听话。可《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那句“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又暗示了周天子所谓的“天命”,还得靠诸侯的实力来撑腰,周天子心里估计也是苦不堪言。

还有周平王一首强调的“九鼎”礼制,看着威风凛凛,实际上权威有限。《国语·周语》记载“诸侯不享”,郑、晋这些大国也就是表面上维持着朝贡的形式,实际上周室的实际控制力也就局限在洛邑周边那一小块地方,就像一个空架子,看着唬人,实际没啥大用。

从跨文明视角看权力整合,也有不少有趣的对比。就拿亚述帝国来说,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前722 - 前705年)通过清洗旧贵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这和晋文侯灭携王进行“合法性清洗”有点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两者也有区别,亚述靠的是中央军队,而晋国还得平衡其他诸侯的利益,毕竟大家都是诸侯,不能太独断专行。

再看看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前522 - 前486年)设立行省总督(萨特拉皮),这和周室的“卿士”制度一样,都是想通过官职来维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周室可没有波斯那么强大的军事实力做支撑,就好比一个是装备精良的军队,一个是缺兵少将的草台班子。

不过,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谜团。比如说携地的具置,虽然《水经注·洛水》说“携亭在洛东”,但考古一首没发现和携王相关的遗迹,所收有一段时期的历史研究,把“二王并立”都给遗漏了。还有晋国吞并焦、滑等姬姓小国的细节,这些小国是自愿归附的吗?《左传》就简单写了个“晋灭之”,具体过程一点都没说,不能不让人心里痒痒,好奇得紧。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见证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他的儿子昭侯继位,还把叔叔成师封在了曲沃(《史记·晋世家》载“昭侯封成师于曲沃,号桓叔”);与此同时,秦文公设立了诛三族之刑。这场权力更迭和法制严苛化,又会怎样催化晋国内乱和秦国集权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历史的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