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曲沃桓叔 前746年

晋史昭侯举措,封叔曲沃藏忧。繁华沃邑起戈矛,内乱端倪初露。

秦国文公制法,三族之罪惊秋。集权之路始绸缪,历史新篇待构。

嘿,各位历史探秘的小伙伴们,欢迎来到公元前746年,这一年,晋国和秦国在历史舞台上各自上演了极具影响力的戏码。《史记·晋世家》记载:“昭侯元年(前746年),封其叔成师于曲沃(今山西曲沃),号曲沃桓叔。”这一封,就像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晋国日后“曲沃代翼”的内乱埋下了隐患。与此同时,《史记·秦本纪》中也有记录:“(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秦文公设立了诛灭父族、母族、妻族的严刑峻法,以此来强化集权统治。

咱们先聊聊晋国分封背后那让人头疼的政治风险。曲沃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城防也相当完备,《左传·桓公二年》就说“曲沃邑大,非国所宜”。曲沃桓叔到了这儿,很快就赢得了民心,与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形成了对峙局面,就好比两个帮派在争夺地盘,气氛那叫一个紧张。《清华简·系年》提到“晋昭侯弱,桓叔强”,这就暗示了这次分封很可能是晋昭侯在权臣的胁迫下不得己做出的妥协,国君也有国君的无奈啊。

再看看周礼和现实的冲突。按照周朝的制度,明确规定“诸侯不得分封支庶为卿”,可晋昭侯却违反了这个规定,分封自己的叔父,这一操作充分反映出周室的权威在此时己经没剩下多少了(许倬云《西周史》)。从山西曲沃羊舌墓地发现的曲沃桓叔墓葬,其规格竟然超过了晋侯,这桓叔的野心简首要“溢出屏幕”了,周礼在现实面前,有点“扛不住”了。

把目光转向秦国,看看秦国刑法背后强化集权的逻辑。秦文公的诛三族刑,威慑力那是相当大。《史记·秦本纪》说“文公以法治国”,这诛三族之刑主要就是针对贵族叛乱的,就像《睡虎地秦简》里提到的“谋反者夷三族”。和周室“刑不上大夫”不一样,秦国通过这种严刑峻法,打破了宗族之间互相庇护的传统,为后来商鞅变法打下了基础,给变法铺好了第一块砖。

不过,秦国在社会控制方面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局限。当时秦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户籍与连坐制度,执行诛三族主要靠宗族网络举报(李峰《西周的灭亡》),这就导致实际执行范围受到限制,就好比想抓大鱼,却只有小网兜,有点力不从心。

从跨文明视角来看,分封与集权在不同国家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前522 - 前486年)设立行省制,总督由王室任命,这和晋国分封宗室导致分裂的情况完全相反,一个是强化中央集权,一个是走向分裂。再看看罗马共和国,《十二铜表法》(前451年)以成文法来约束贵族,而秦国的诛三族刑更侧重于威慑,这反映出早期法治发展的不同方向,在文明初期,中西就走上了两条分道扬镳的路,各自通向不同的未来。

历史总是充满了谜团,就比如晋昭侯分封的真实动机,真的是因为迫于桓叔的势力吗?《史记》只记载了“桓叔好德,晋人附焉”,具体的胁迫过程却只字未提。还有秦国刑法的适用范围,诛三族是不是只针对政治犯罪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天咱们要看看公元前743年,也就是周平王二十八年,郑庄公元年,郑国迁都至郐地新城(《史记·郑世家》载“庄公元年,居新郑”)。这场迁都又会怎样巩固郑国在中原的霸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