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赵宇在朝堂上请求彻查谣言之后,京城中关于他的谣言却愈发猖獗,犹如汹涌的潮水,几乎要将他淹没。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听说那赵大人在粮仓建设里捞了不少油水,原本平价的材料,经他手价格翻了好几番。”一位老者摇头叹息道。
“是啊,我还听说他为了中饱私囊,招募的工匠都是些手艺不精的,这粮仓能建得好吗?指不定哪天就塌了。”一个年轻后生附和着,脸上满是愤慨。
在茶馆里,更是热闹非凡。说书先生站在台上,口若悬河:“列位看官,今日咱就来说说那户部侍郎赵宇。这赵大人啊,本是小镇出身,靠着科举入了官场,本应清正廉洁,为百姓谋福。可谁曾想,他一入这官场的大染缸,就变了模样。那粮仓建设,本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却当成了自家的敛财工具。”
台下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
“这赵大人也太黑心了,朝廷怎么能用这样的人?”一位茶客拍着桌子说道。
“哼,说不定他上头有人罩着,所以才敢如此胆大妄为。”另一位茶客接话道。
赵宇家中,气氛凝重。柳云看着赵宇,眼中满是担忧:“赵宇,这谣言越传越离谱,我们该如何是好?”
赵宇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说:“娘子,我已派人去调查谣言的传播路径,定要找出幕后黑手。但如今,我们需先稳定民心。我想写一份告示,张贴于京城各处,向百姓解释粮仓建设之事的真相。”
柳云点头:“也只能如此了。只是这告示能否取信于民,还很难说。”
赵宇开始起草告示,他详细地阐述了粮仓建设工程的预算、材料采购的来源与价格、工匠招募的标准与流程等,每一个细节都力求清晰明了。
告示张贴出去后,却引来了一些人的质疑。
“这赵大人写的告示,谁知道是不是真的?说不定是为了掩人耳目。”一个路人看着告示,满脸不屑地说道。
而刘大人和张大人等人看到告示后,心中暗喜,他们决定继续推波助澜。
刘大人找到一位名叫胡编的落魄文人,此人一向为了钱财不择手段,善于撰写各种虚假文章。
刘大人对他说:“胡先生,只要你能写几篇文章,将赵宇的罪行描述得更加详细生动,让更多人相信他的贪污之事,本大人重重有赏。”
胡编眼睛一亮:“刘大人放心,在下最擅长此道。定能让那赵宇声名狼藉。”
胡编冥思苦想,写出了一篇篇充满恶意的文章,文中将赵宇描绘成一个贪婪、狡诈的贪官污吏,还编造了许多所谓的“证人”与“证据”。
这些文章在京城的各大书肆、茶馆流传开来,一时间,赵宇几乎成为了京城百姓口中的过街老鼠。
赵宇得知此事后,心中愤怒不已。他对陈风说:“这些人如此污蔑我,简直是丧心病狂。我定要与他们在朝堂上彻底辩个明白。”
陈风担忧地说:“大人,如今舆论对您极为不利,朝堂之上,那些大臣们也难免会受到影响。您可得小心应对。”
赵宇深吸一口气:“我问心无愧,不怕他们的阴谋诡计。我相信,只要我坚持真相,总有一天,谣言会不攻自破。”
在这艰难时刻,赵宇的一位旧友,名叫林文,前来拜访。林文是一位正直的学者,在京城的文人圈中有一定的威望。
林文见到赵宇,满脸关切地说:“赵兄,我听闻你遭遇这等无妄之灾,实在是气愤。我相信你的为人,定不会做出这等事。我愿助你一臂之力,在文人圈中为你发声,澄清事实。”
赵宇感激地握住林文的手:“林兄,有你这句话,赵某感激不尽。如今这局面,我正需要像你这样的朋友支持。”
林文拍着胸脯说:“赵兄放心,我这就去联络一些有良知的文人,共同抵制这些谣言。我们不能让奸人得逞,让忠良蒙冤。”
赵宇看着林文离去的背影,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他转身对柳云说:“娘子,虽然如今形势严峻,但我还有一些真心相待的朋友,这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柳云微笑着鼓励道:“赵宇,我一直都相信你。无论如何,我都会陪伴在你身边。”